自九月開始,中央研究院與「遠見」雜誌、華視視聽中心合作,舉辦每周一次、總共八次的通俗演講,這是響應李遠哲院長「學術走入社會」號召的活動。遠一系列演講的特色是要把中研院所做出的學術成果,以比較平易近人的方式與國人共享。因為八次演講中有六次是與科學相關的題材,所以也是中研院推動科學普及工作的一種表現。
科技先進國家對科學普及的工作通常很重視,許多在科研上登峰造極的大家,也把推廣科學作為另一個層面的挑戰。從華生的「雙螺旋」到威爾森的「生命多樣性」,從溫伯格的「最初三分鐘」到霍金的「時間簡史」,更不用多強調戴森的生花妙筆,掀起了「宇宙波瀾」,奔向「全方位的無限」。
這些,傑出的科學普及作品,不僅增加了科學對一般人的親和力,也同時豐富了我們的文化內涵。因此中研院以最高研究機構積極推動科學普及工作,並沒有偏離它應有的使命。
科學普及價值何在?
科學普及的價值可從兩方面來看:第一個方面是通常較容易觀察到的,也就是用來增進國民的科學常識,以適應高科技的現代社會生活;另一個方面則是科學家們應特別注意的,也就是通過科學普及工作,科學家得以向社會做某種程度的交代。
曾經,科學的研究只是個人的嗜好,或者是帝王貴族贊助的奢侈品。但是,當代科學家已經成為一個專業的階層,研究活動的幅員十分廣泛,動用的資源也頗為可觀,甚至要與其他的公共支出競爭納稅人的關愛。因此,科學家必須說服納稅人,所花的錢是其正值得的。科學普及工作的效果,就是一種直接與民眾對話的方式。
科學普及的目標當然是希望在盡可能保持正確性下,讓一般的讀者吸收科學的新知,但現在科學的門目這麼多,內容又去日常經驗相當遠,如何達成上述的目標,是一項嚴格的考驗。
我認為也許不應該太強求讀者或聽眾都能徹底地瞭解,而應當嘗試營造一個科學文化的氛圍,使得大家能經常習染科學的薰陶,對科學的發展與價值產生不陌生的感覺,從而肯定與支持科學的工作。
媒體在營造科學文化氛圍上,擁有絕對優勢的影響力。不過,媒體如沒有學術界配合,常只能做一些傳播外國成就的車。甚至國內有些科學成果並未落後歐美,只是在外人的報導裡,了無我們的蹤跡。這次中研院能與平面及立體媒體共襄盛舉,進行學術走入社會的活動,實在也有開風氣之先的用意。
過去兩三年中,包括出版在內的媒體,對科學注視的程度大有進步。不過,雖有報紙開闢科技版面,可惜有後繼無力的現象。倒是中文翻譯優秀的科學普及作品的暢銷,以及進口原版科普書籍的顯著增加,都顯示出科普市場的潛力。
然而,在媒體主動與學界加強互動的方面,仍舊存在著很大的發展空間。中研院繼「學術走入社會」的通俗演講系列後,也將透過公視的製作,嘗試進一步讓社會認識我們所獲得的學術成就。
希望我們的學界能與中研院並駕齊驅,更積極、更有組織地與媒體搭配起來,傳播我們的新知識、新思想、新理念。
(作者為中研院總辦事處處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