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夏天特別酷熱!台灣地區剛剛經歷過百年來最嚴重的乾旱,雖然旱象在梅雨季帶來的雨水滋潤下得到紓解,但是隨著出梅,又進入每年夏季的缺電陰影。
截至六月底止,台電已對工業可停電力用戶實施了七次工業限電,每次限電至少有一千家以上的產業受到影響。七月二日的工業限電更首開周末實施的歷史先例。而自七月四日起,台電也大規模在用電吃緊時進行全台民生用電的分區輪流停電,每輪五十分鐘,一天最多可停八輪,次數是去年的兩倍。
電力捉襟見肘、核四興建受阻,台電今年將面臨有史以來最嚴峻的考驗。為了應付突然停電的困擾,市面上像「電銀行」這類緊急不斷電系統開始大行其道。
然而,到底台灣電力緊張到什麼程度?據統計,目前台電的最高負載紀錄,已接近民國七十二年時的二.五倍。台灣電力公司全系統裝置容量,到去年底止,總計一九三五.五萬瓩。而尖峰負載在今年一入夏就頻頻突破一八00萬瓩大關,估計限電危機只會增不會減。
用電戶激增
需求仍不斷上升。截至去年底,台灣地區用電戶的總數有八百零六萬五千戶,比前年增加了三十六萬六千戶。用電戶數的激增,連帶使得各種電器設備增加,成為用電量成長的主因。
.經濟部能源委員會統計,由七十四年到八十二年間,台電尖峰負載的年平均成長率是九.二%,比我國平均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率七.九%還要高,造成整體經濟發展上沈重的負擔。
解決缺電的方法不外開源和節流兩方面。在開闢新電源上,台電目前正在規畫、擴建和新建中的發電廠有十八座。經濟部及工業技術研究院則運用能源基金進行新能源研究,像是風力發電機已經技術轉移給民間廠商,太陽能、化學能(電池)和準質能(沼氣)的開發也有相當成果。環保署的垃圾焚化爐廢熱發電,自八十一年起,內湖廠已經開始運轉。至八十五年,全台灣地區將有八座焚化廠可利用廢熱發電。
然而建造新電廠實非一蹴可幾,核四廠是否能順利興建還是未定之數,而新型態能源的開發不但發電量小,在時間上更是遠水救不了近火。因此要用「開源」的方式解決迫在眉睫的缺電危機,恐怕是緩不濟急;眼前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還是節流。
朝野各黨派的民代、政府官員、台電公司以及環保團體,曾在立法院內外為核四預算的審議爭吵得不可開交,甚至打得頭破血流;到底建不建核四,各方看法南轅北轍。但是所有關心電力的人,不論擁核或反核,都有一個基本共識;節約能源。
現代的能源節約觀念,早已不僅僅是「勤儉建國」時代的「少用電」而已。誠如台大教授王榮德所說,提高效率比減少用量還重要得多。用積極的態度來說,應該是增進「全面能源效率」。
從發電開始就應該提高效率;許多反對興建核四的學者表示,只要台電減少每個電廠的發電損耗,絕對勝過蓋核電廠。
在使用上,台電也一直積極呼籲用戶「讓每一度電發揮最高效率」。從工廠機械和照明設備的改良,到每個家庭正確操作家電用品,都可以提高能源效率。
提高能源效率,在政府方面可以用管理措施、政策導引及技術協助等方式,主動帶領產業界進行改良。對商用大樓、商業服務業和一般家庭用戶,也可以學習美國、澳洲等國,採用獎勵或補助的方法,增加民眾配合的誘因。
節流同時開源
主管全國節約能源推動工作的經濟部能源委員會便指出,能源會針對掌握的近四千個能源大用戶,輔導建立能源查核制度,目前總共輔導了一千八百戶,設置專人分析能源流程、訂定能源效率標準、統計單位產品能源使用效率。去年一年因此省下十五萬瓩的電力。
對特別耗電的電器用品,政府也已實施耗能標準管理,過去八年,平均每年省電八萬瓩。例如吃電最兇的冷氣機、電冰箱等,不符合標準的產品不准在市面上銷售。
能源會工程師蘇金勝表示,有時節流和開源是不分的,政府在推動節約中也同時做開源的工作。像許多耗電量特別大的產業,能源會向他們推廣設立汽電共生系統,使他們能自行發電,剩餘電力還可以賣給台電。到去年底,這類電力共有一八五萬瓩裝置容量。其中有十一家廠商,可賣三0萬瓩的電給台電。推廣汽電共生每年可省下超過一六0萬瓩的電力。
其實產業界節能,除了製程中需要蒸氣的大型廠商可採用汽電共生發電自給之外,其他部門在馬達、冷凍空調、電路設計、照明設備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省電空間。
台灣石化業的龍頭--台塑企業所裝置的汽電共生系統總容量,已經超過一座核電廠。東帝士集團東雲公司的化纖廠,使用兩套汽電共生發電機,每年省下近四億元電費,另外還可賣一到兩億元的電給台電。
和製造業相比,服務業為了達到使顧客舒適滿意的目的,較不容易省電。但台北市凱悅飯店去年住房率成長二.七四%,餐飲成長四.六%,用電量卻減少了一五.二萬瓩,一年僅是電力部分就省下六百萬元,綜合節約能源減少開支更高達四千多萬元。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凱悅除了在技術上大量採用省電燈具,並把耗電量大的空調水泵改用省電的變頻式,此外還回收客房排氣提高冷氣效率,以及訂定系統化維修保養制度。而凱悅在員工節能推廣上的成功,也是重要原因。公關部李中淮指出,唯有每個員工都把標語上說的「你--就是節約能源之鑰」當作工作準則,節約能源才能落實。
生產電器用品的台灣飛利浦公司,最近由員工主動發起一項電腦隨手關機的活動。發起這項活動的是飛利浦公司內的一個員工自發團體「綠色辦公室」(Green Office)。提案人孫紀善表示,由於公司同仁每天長時間使用電腦,電腦產生的磁場可能會影響健康,而且電腦的耗電量也相當大,因此他們推動超過半小時不使用電腦,可關掉螢幕,超過一小時不用可關主機,這樣既可省電,對健康也有益。
整底抽薪之道
在推動節約能源的過程中,目前仍有一些難以克服的障礙,例如某些耗電量很大的產業(金屬、水泥等)不適宜用汽電共生省能;省能產品價格昂貴,企業要改變現有冷凍空調或動力系統必須額外投資;且像變頻馬達等產品比一般產品貴上許多,就連家用的省電燈泡也比一般白熾燈泡貴十幾二十倍。此外,建管法規不健全,沒有實施建築物能源管理,都是節能遭遇的困難。
達到全面能源效率,除了在使用上力行節約以外,有些結構性問題也必須有終極解決之道,否則再怎麼撙節,相對於飛速成長的產業和不完善的電業結構,可能也只是杯水車薪。
許多環保團體、產業界人士以及經濟官員都認為,產業升級是脫離電力饑餓的釜底抽薪之道。
據經濟部統計,我國最主要的耗能產業,有鋼鐵、紡織、水泥、石化、金屬、造紙等,這些也都是高污染產業。因此環保界及業界都有人主張,如果這些產業不能減低耗能及達到環保局標準,就應該設法外移。同時政府應鼓勵低污染、高附加價值的高科技產業,改變現在的產業結構。
其次是電業民營化。
電業民營可以分為兩部分,一是開放民營發電廠的設立,一是台電的民營化。兩個走向可以並行不悖。
開放民間設立發電廠的呼聲其實倡議已久,而且在政府大力推動產業界設立汽電共生電廠之下,實際上已經有許多民間電廠存在,只是不能對外營業。
日前台電是台灣電業的獨占事業,由於規模龐大,台電新籌設的電廠都是以大型化為目標,但大電廠要把電送到每一個用戶,必須經過長遠距離的變壓、輸電、配電過程,有大量的電能就在台電三百七十五所大小變電所、近一萬兩千公里輸電線、十九萬四千公里配電線上損失了;傳得愈遠,損失愈多。
民營電廠是以中小型、區域型為主。以目前的情形來看,業者大都認為電業是投資報酬很高的事業。
有意進軍電業市場的東帝土集團,東雲公司總裁陳由賢認為,電業會是一個賺錢的事業。未來在土地取得上可能有些困難,但像台塑三部六十五萬瓩機組,平均三0%的毛利,利潤還是算高。
陳由賢以東雲的汽電共生系統為例指出,機械設備使用率在九五%以上,發電效能五八.七四%(台電只有四0%左右),都超過台電很多,可見民間經營電業的經濟效益較高。
全方位能源教育
從國家永續發展的角度來看,最根本、最長遠的作法,應由教育著手,也就是全方位的能源教育。
我國過去可以說沒有能源教育,直到民國七十九年,才在能源政策中把「能源教育宣導」列為重點。經過經濟部能源會委託師大工業教育研究所做的調查顯示,能源教育的成果至今仍是不彰。
以日本為例,日本自一九八六年即把能源教育課程廣泛納入小學到高中的各個學科,民間組織也與學校合作,提供資訊及其他協助,政府部門則另外補助經費舉辦研習活動,可以說是全面性地實施。
相較美國及日本,我國的能源教育仍在學步階段,需要政府教育、經濟主管機關重稅與合作,並且應結合民間環保團體的資源與力量,才能使能源教育扎根。
唯有成功的能源教育,配合整體能源規畫,全國一同身體力行,把節約能源變成長久的生活習慣,台灣才能度過眼前的電力難關,也才有未來永續發展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