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氣憤與失望
做為一個生在大陸,長在台灣,而又有機會在西方現代國家中工作過的中國知識分子,內心永遠在沉痛與驕傲,失望與期望中擺盪。
在一九九四午的國際舞台上,大陸儘管有嚴重的人權問題,但幾乎所有重要國家的領袖與重要的研究機構都預測:大陸將在二十一世紀變成一個經濟與軍事大國。如果屬實,這會是中國人的驕傲,可以洗雪自十九世紀中葉以來所遭受的凌辱。
同樣的時刻,台灣儘管以其經濟成就與政治民主得到國際輿論普遍的讚賞,但我們在國際外交舞台上居然還比不上一個又專制、又貧窮、人口又少的小國。這是生活在台灣二千一百萬中國人的氣憤與失望。
氣憤來自於對北京在國際上的打壓。失望來自於兩岸的領導階層居然都無法在「合則雙贏」的局面下,展開突破性的對談。
(二)軍火商的天堂
在全世界一百七、八十個國家與地區中,還有哪一個同文、同種的二個地區,會像大陸與台灣一樣地陷入和戰難分的僵局,而且居然也會同時都向另一個國家花更多的錢買武器。
當美國同意出售二十億美金武器與高科技給大陸,也同時同意出售一億美金的武器給台灣時,收入較低的大陸人民應當嚴肅地責問政府:花這些錢買武器重要,還是改善生活更重要?收入較高的台灣人民也可以冷靜地問政府:面對武力超遇我們許多倍的大陸,到底要花多少錢才能維持「足夠」的防禦力量?
有朋友講了一個也許不是誇大的故事:去金門訪問時,訪客可以自高倍望遠鏡看清廈門街景;去廈門訪問時,訪客也可以自高倍望連鏡看清金門街景;為什麼?因為兩邊都買了由同一外國廠商銷售的同樣高倍望遠鏡。
在後冷戰的時代,出售武器的外國軍火商正找到一個無法想像的天堂:賣具有戰略掛的武器給一方,再賣防禦性的武器給另一方;如果真有一天,一邊發射飛彈攻擊,另一邊發射飛彈防禦,這正就像「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一樣,那發射、攔截與爆炸的剎那,不曉得多少億的人民幣與台幣在空中化為烏有?當台灣目前有遠較以前購取武器為多的機會,這種武器競賽的可能性也就愈增高。
從台灣來看,除了大陸,當前沒有來自其他地區的軍事威脅。正因為目標只有一個,因此選擇的對策也就出奇地簡單:要與它對抗,花極大的財力、人力來購買「足夠」的防禦;還是要與它商談,花較前為多的心血與展現較前為大的氣度,突破僵局,尋求「雙贏」的安定?
(三_余紀忠先生的建言
正就是在這一個大格局的思考前提下,我先後在本刊提出了二個建議:(1)結合大陸的生產因素與潛力,來厚植台灣優勢(去年十月本刊)。(2)由當前世界上享有崇高學術地位的海內外學者(如楊振寧、李遠哲)來推動「兩岸高層對談」(今年二月中本刊)。
我個人猜想:甫自參加南非總統曼德拉就職典禮歸來的李總統,一面對中共在國際上對我們的打壓又多了一次憎惡;另一面親自體會到曼德拉療傷止痛的胸懷對兩岸關係中的統獨之爭,以及一度飆高的省籍情結,也會有另一番省思。
中國時報董事長余紀忠先生在五月十七日中央大學的演講中,呼籲我們要「從南非劃時代政權和平交替中擷取政治智慧」。結論中讚賞這二位南非黑白民族領袖(按:白人指現在的戴克拉克副總統)所展現的包容與互信的政治風範。
如果被白人壓迫了三個半世紀的新黑人領袖,都有這種寬宏的包容性,為什麼兩岸的領導人,尤其北京方面,不能主動展現?
事實上,也身為國統會委員的余先生,有感於南非黑白兩大政治家的智慧,在演講中提出了五項中國和平統一的解決法案。其中第一條即為:「兩岸首須展開高層政治對話,簽訂和平協定,建立雙方之互信與安全架構,化解橫互當前的心理障礙。」
誠哉斯言!如果不展開高層對話,兩岸--尤其台灣就難以避免會陷入武器採購的深淵,而且,在「和」「戰」不確定下,「台灣優勢」所必先要具備的安定投資環境也難以建立。經濟部長江丙坤已經對台灣經濟發展表達了極大的憂心。
(四)對施主席的建讓
標示肅貪、反省、道德為政治理念的施明德先生當選為民進黨的新主席後,我曾在聚晤中,送給他二句話:
(1)「勇者從不恐懼寬恕。」施主席「不恨人要愛人」的胸懷已經得到了稱讚。
(2)「勇者從不恐懼對談。」施主席應當與民進黨要員,邀大批記者隨行,去北京會見他們的領導階層,陳述民進黨對台灣前途的看法。如果經由這種面對面的溝通,減少了彼此的誤解,也因此減少了動武的可能性,這就是民進黨一項歷史性貢獻。
目前也許只有施主席這種人,去那邊陳述台灣人的看法,才不會引起「出賣台灣」的指控。
當然民進黨不是執政黨,如何去談、談什麼、誰與你談、談了又有什麼用……等問題都是勸阻他不要去的理由。但是如果執政黨高層不能起步,反對黨黨魁也不願起步。兩岸仍然陷入僵局。這也是為什麼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與歷任秘書長都希望要提升兩岸接觸的層次。
(五)李總統更深遠的承諾
高層「對談」既不是一定要談統一,也不是一定要談獨立。最重要的是要談:在哪些條件下,雙方可以簽訂和平協定,台灣的二千多萬人民可以免於戰爭的威脅,以及節省大量軍費的支出?李總統最近指出:「兩岸關係要有突破,先不要談主權。」這一項宣示值得北京當局,立即做出善意的回應。
比李總統「生前交出政權」更深遠的一項政治承諾應當是:「在交出政權前,台北與北京已經談妥了兩岸雙贏的架構。」
這會是絕大多數海內外中國人最殷切的期望。
(一九九四、六、一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