吵吵嚷嚷數十年。你批評我的陰陽五行、望聞問切經不起現代科學驗證,又有太多江湖郎中招搖撞騙,貽誤患者病情……;我認為你的西藥副作用大,雖能救急不能固本,動不動開刀切除器官,更違反自然……。
漸有融解跡象
橫亙在傳統醫學(中醫)和現代醫學(西醫)之間的鴻溝,早已如冰河般堅實冷硬。
近幾年,冰河表層都逐漸出現融解跡象。
愈來愈多西醫從觀念上改變,不再一味排斥傳統醫學。「一直說中醫多壞多壞沒有用啊!這是民眾的醫療選擇權,既然不能制止,要提出具體辦法!」西醫界大老,前台大醫學院、醫院院長楊思標說。
七十三歲,腰桿挺直、精神奕奕的他坦承,自己以前也認為中醫沒根據,但年紀愈大,愈覺得未必全無道理,如西醫太aggressive(霸道),看到病就要殺死,中醫以比較自然的方式增強抵抗力,「中西醫界應從對立走向結合,否則兩套醫療系統吃掉太多社會成本,對國民健康沒什麼好處。」他表示。
他勾勒心中二十年後的理想藍圖是:醫不分中西,病人該開刀就開刀,該吃中藥就吃中藥。
對中醫藥產生學習興趣的西醫,人數不斷成長。
榮總針灸科專為西醫師開設的研習班,二年四班,每班二、三十個人,幾乎班班爆滿,累積已訓練近千人。」前榮總針灸科主任鍾傑回憶。
去年,一群由二十餘位開業醫生組成的團體更打算有系統地學習中醫藥,先上課,進而向衛生署爭取開立科學中藥處方權。
部分醫院將中西醫整合的理想落實在門診治療,讓患者擁有更多選擇。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的中、西醫部門經常相互轉診,住院病人則可指定中、西醫師會診。去年,台北市立和平醫院也首開肝膽、氣喘、不孕症等慢性病「中西醫聯合門診」。
而向國科會、衛生署申請的中西醫藥整合研究計畫,更呈現過去少見的蓬勃。
其實,早在三、四十年前,黨國元老陳立夫即大力提倡中西醫整合,中國醫藥學院設立的目標也在此。然而,過去西醫主導的台灣醫學界對這個課題不關心也不重視;客觀環境的惡劣,迫使中國醫藥學院中醫系的畢業生,絕大多數走上西醫路。
受兩岸交流影韓
為什麼走了四十年坎坷路的中西醫整合,能在近年逐漸呈現柳暗花明之勢?中西醫合作研究推行委員會副總幹事王惟指出,兩岸開放後,醫學界交流頻繁,大陸中西醫結合的發展,帶給台灣很大衝擊。
由於體驗到西醫治療神經疾病上的極限,專攻神經學的馬偕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沈淵瑤,五年前特別到北京針灸研究所,接受半年正統訓練。其後,他回到馬偕成立針灸治療室,帶動許多資深庭家醫學科、復健科、神經科主治醫師技人。千里迢迢帶了三百多本大陸出版的針灸相關醫書回台,沈淵瑤嘆服:「他們對中醫做了許多系統化、制度化的研究。」
楊思標也曾到對岸考察醫療制度多次,他推動的「兩岸醫學交流研討會」於去年六月在台北召開,除促進兩岸醫學界建立資訊交流管道,研擬台灣中西醫整合方案也是會議重頭戲之一。
究竟,大陸如何進行?簡單地說,就是「西學中、中學西」。五0年代末期到六0年代,中共半強制地分配五千多位主治級H上的資深西醫師學中醫藥學和針灸,同時指定資深中醫到西醫學院研習西醫診斷學、解剖學、生理學等。
起初,許多人抱怨連連,然而,這批通曉中、西醫兩種語言的種子隊伍後來卻奠定大陸中醫藥現代化的基礎。
「本來心電圖一檢查就可看出心臟病變的西醫,如今改用按脈按個幾天也難以掌握病情,心理當然不舒服。」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副院長張永賢舉例,但當他們逐漸摸索進入狀況,都設計出能將病人脈像圖像化、準確度較高,在臨床和教學都有相當輔助的診脈儀器。
台灣醫療文化獨特
如今,大陸正統的醫學教育規定中西醫學系的學生,互修一定學分。臨床治療方面,大部分西醫的綜合醫院均設中醫部,中醫院則有各種西醫診斷儀器、急診室、手術室。
兩岸醫界的交流經驗固然發揮明顯影響,事實上,對台灣獨特醫療文化的反省和憂慮,更是許多中西醫學界人士願意攜手的重要動力。
台灣文化強烈的混血性格,具體呈現在民眾的醫療文化上。例如,打預防針的現代醫學免疫觀念和冬令進補,同樣受國人重現。雖然醫療體系的中西醫整合起步未久,碰到棘手的毛病,民眾早已習慣中西醫並看,甚至勇於嘗試各種秘方。根據統計,國內六成慢性病患者接受過中醫治療,台灣每年更消耗百億元的中藥材。
然而,由病人逕行「結合」兩種醫療服務,都極可能造成相互干擾,甚至引發嚴重副作用,延誤病情。
不少高血糖病人在並未告知西醫,請其減少西藥分量的情況下,同時吃中藥,造成血壓突然下降過快,送醫急救。
婦產科專科醫師林國昭的切身經驗是,常有病人詢問:「醫生,我這個中藥能和西藥一起吃嗎?」或是患者服中藥發生副作用,向他求助,偏偏兩種情況都令他無能為力。受不了長久累積的挫折感,身兼全國醫師公會聯合會理事的林國昭正認真規畫學習中醫藥的師資和課程,吆喝有同病相憐之感的同行重作學生。
中醫也逃不過同樣挑戰。
面對由西醫部轉診過來的病號,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中醫部內科主任張桓鴻翻閱厚厚的病歷:「患者帶來這些X光、超音波掃描的檢驗報告單,我能看不懂嗎?何況有些現代醫學定義下的疾病,例如B型肝炎帶原者,如果不經儀器診斷,中醫無論怎麼把脈、怎麼看,都診斷不出來。」他感慨,以台灣如此獨特的醫療環境,實在迫切需要中西醫兩種系統在醫療和醫學上整合,弄清楚兩方面各能對病人起什麼作用,最起碼現階段要建立足夠的諮詢系統,發生問題可打電話相互照會、轉診。
然而,一般人最關切的是,中西醫整合究竟如何截長補短?哪些疾病是中、西醫獨木難撐大梁,攜手都能獲得較好療效的?
氣喘、癌症療效高
免疫學博士、台大口腔內科主治醫師孫安迪分析,西醫處理急性、發炎的疾病,療效迅速。然而,人體內潛伏著很多免疫系統無法分辨的病毒,當病毒發作,造成慢性的、移發性的疾病,西醫往往束手。
「西醫裡很少有能增強人體免疫力、平衡免疫系統的藥;中藥裡都有大量較緩和的調節免疫藥物,能改善機體免疫狀態。」他說。
孫安迪以他專長的「復發性口腔潰瘍」為例,由於病毒潛伏在血液內,造成反覆發作,因此,治療時,除投以西藥「免疫調節劑」,他也會建議患者用生黃耆加大棗煎湯代茶,長期服用,可以補氣、補虛、健脾。
對氣喘、癌症等免疫方面的疾病,中西醫藥結合確實能相輔相成。
氣喘病近年來成長驚人,目前六歲兒童中每十人有一人罹患。急性氣喘發作時,固然可用類固醇和氣管擴張劑等西藥壓制,但都難以根治,許多家長更擔心長期服類固醇會有副作用。
專攻氣喘、現任台大醫院院長謝貴雄任職國科會生物處處長期間,即積極推動由五十餘位學者合作「結合中西醫藥治療氣喘病」的研究計畫,過敏及氣喘病研究學會秘書長蕭偉傑表示,初步研究結果已證實,六味地黃丸對被中醫診為「腎陰虛」的病童有減低西藥用量、改善症狀的療效。
對難纏的癌症,中國晉藥學院中醫系主任陳榮洲發現,部分患者接受手術、電療、化學治療後,白血球陡降,造成抵抗力太弱使療程中斷;另有許多患者則因難耐嚴重嘔吐等副作用而放棄化療,「這是西醫的瓶頸,如果在療程中間,由中醫師開處健脾益氣、扶正固本的藥,可以增加白血球含量,緩解化療的痛苦。」
救人不分中西
中國醫藥學院副教授張正廣則致力於癲癇症的中西醫藥整合研究。
西藥可以有效控制癲癇患者發病,卻起碼有三分之一的人會出現智力減低、鬱悶、焦慮的副作用,本身為資深神經內科專科醫師的張正廣在給患者服用西藥,控制癲癇發作的情況下,同時配合中藥使用,發現並服中西藥的病患在注意力、記憶力,以及焦慮、憂鬱等症狀上,皆有顯著改善。「這些研究皆經過心理醫師智力測驗、心理測驗,而且在控制條件下完成,值得深思。」他表示。
包括腦中風、慢性肝炎、不孕症等,許多西醫在臨床診療上處理方法有限的疾病,有心人陸續從事中西醫整合的研究,尋求突破。「救人的方法愈多愈好!畢竟,疾病只有一種,醫生不應分中、西醫。」陳榮洲強調。張正廣則有「我們這一代不做,下一代還是要做」的使命感。
雖然中西醫整合逐漸成為醫學界趨勢,但仍出現強烈反對聲浪。為了推動中西醫整合,楊思標形容自己被人「罵到臭頭」。西醫界輩分頗高的中研院院士李鎮源也曾表示不贊成。
和平醫院院長吳振龍透露,他有意全面開設中西醫各科聯合門診,但遭到部分西醫師反對,「我不能強迫,只能慢慢說服他們。」
醫師立委沈富雄則認為,目前談整合未免言之過早,因為在診斷學上,中醫遠遠落後西醫腳步,而中醫療效強調長期觀察,根本難以證明,「弓箭和飛彈如何並肩作戰?就像畫家不能瞭解詩人情境,這兩個系統的基本原理完全不同,怎麼整合?」
沈富雄的質疑點出中西醫整合最大的障礙:如何在這兩種語言、邏輯均迥異的系統之間搭出溝通的橋梁?
例如,對疾病認知、診斷方式的不同一直是中西醫整合最大的困難。
摸索結合方法
針灸博士,台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林昭庚解釋,中醫的診斷方式為「辨證論治」,所謂「證」是指疾病在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如口乾、舌紅、腰痛……等一組症狀。每種疾病在初、中、末期各有不同「證」,「辨證論治」便是分析、判斷「證」的原因、部位、性質,再決定治療方法。中醫並不像西醫發展出明確的疾病名稱,追根究柢,一定要確定病名,對病下藥。
兼具多年中、西醫臨床背景,中國醫藥學院附設醫院中西合作診療中心主任翁誌宏客觀評析:「西醫診斷學的發展很快,超音波、電腦斷層掃瞄等儀器的出現,能準確找出病因。中醫的理論系統則是推理性的,經多年臨床診療經驗的匯集,提供諸多治病良方,但診斷較模糊,精確度不夠。」他認為參酌西醫診斷,再配合中醫學理,是賦與中醫學新生命之道。
然而,目前為止,結合這兩套不同架構的方法學並未確立,有心人若想在西醫穩固的科學基礎上,瞭解中醫的長短處,去蕪存菁,用科學方式將其整理出來,則只能在摸索中前進。
沈淵瑤致力從神經學的基礎,研究針灸治病的機轉。由於中醫是經驗醫學,幾千年來,醫家關心的焦點是實驗針灸對哪些疾病有用,少有人研究為什麼有用,「如要讓針灸走上世界舞台,必須找出它的機轉,才能讓西方科學家接受。」
為訓練自己更能掌握現代醫學的研究方法、特別到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攻讀流行病學的張慎鴻認為,最扎實的方式是中醫和西醫的一個個相對專科聯手研究,透過共同門診累積的診斷經驗,西醫可以看到中醫療法對患者身體產生的變化,慢慢即能釐清中醫藥可以在哪個範圍內發揮效應、作用和副作用;反之亦然。
當累積足夠病歷,中醫的「證」和西醫「疾病」的對照也逐漸建立起來。
因此,張桓鴻和彰化基督教醫院免疫風濕科主任許吟姿攜手,合開「風濕病特別門診」,許吟姿先篩選出包含紅斑性狼瘡、雷諾氏症候群……某些對西藥反應不理想的病例,經兩人在特別門診共同診斷後,擬定一套中西藥並服或只吃中藥的治療計畫。
十個月下來,「我最大的收穫是發現病人真的有進步。」許吟姿表示,張桓鴻則珍惜雙方互動過程中,對彼此專業更瞭解,激盪出許多火花。
不論在理論基礎或臨床治療,國內的中西醫整合都還在蹣跚學步;然而,綜觀大環境,前路險阻。
中西醫界各有一股拉扯中西醫整合往後退的力量。除西醫界出現反對聲浪,不少中醫界人士更反對西醫學中醫,他們認為西醫眼看中醫好不容易爭取到勞保全面開放,害怕醫療市場的大餅變小,趕快來搶一杯羹。
法令、教育決定未來
而相關法令上,也存在許多障礙。陽明醫學院傳統醫學研究所教授崔玖舉例,醫療法規定,即使醫師擁有中、西醫兩張醫師執照,執業時只能擇一;再如規定中西醫應避免在同址開業,如於同址開業,中、西醫部門要畫分清楚,最好各有各的門、通道。這原是為防止不肖人士在中藥摻西藥的防弊法令,都對有心從事中西醫整合者綁手綁腳。
中西醫整合未來能否生根茁壯,最大關鍵仍在決策者是否具備遠見,推動醫學教育體系培養更多通曉兩種醫療語言的人才,擔任溝通橋梁。
畢竟,五千年歷史的中醫藥學,如同隱藏在黑暗中的寶庫,講究實證精確的近代醫學理論與技術,恰可扮演手電筒角色,只有既識貨--「具中醫知識」、又擁有手電筒--「西醫訓練」的探險家愈來愈多,蒙塵寶藏才可能重現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