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往兩岸之間最熱絡的,素來是台商。而今有一種台商,除了商業前景金粉鍍身之外,並肩負文化交流的光環;除已腳踏台、港、大陸三地之外,還連連展開進軍國際的企圖與作為。
中國兩岸影藝協會理事長邱復生,即是箇中翹楚。
「我是一個片商,也是一個製片人。」四十七歲的邱復生談到自己在兩岸之間的角色,「交流最直接的就是開拓市場,達到國際化。」
導引交流
對外而言,近年來他已結合兩岸資源拍成張藝謀導演的「大紅燈籠高高掛」,獲得九二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完成侯孝賢導演的「戲夢人生」,贏得九三年坎城影展評審獎,一步步強化國際間對中國電影藝術創作的注目及重視。
對內而言,他奔波經年,力促「海峽兩岸首屆電影展」在台北舉行。使得在四十餘年的迢迢睽違之後,去年起,台灣觀眾終於能堂然地坐在戲院裡觀賞大陸電影。
張燈結綵、熱鬧騰騰的影展廳堂裡,台灣民謠「思想起」、「草螟弄雞公」和大陸塞外、內陸歌曲交錯迴盪,一幅新時代的交流畫面躍然而出。此地和彼岸的傑出電影人、影視業者、官方代表群集,包括作品「香魂女」甫獲柏林金熊獎的大陸導演謝飛在內,眾人語多「感謝邱復生先生」,為彼此交融注入更深一層的契機。
焦點中的邱復生,高大、不多話,卻儼然已成為兩岸交流新情勢中的引導人物。
他毋寧是具有最多實力者。放眼現今媒體改寫時代面貌、催化兩岸形勢的潮流下,邱復生擁有的年代國際公司已自錄影帶業務跨足電視、電影,九三年中更大舉經營起歡樂無線衛星台,邁進衛星和有線電視等強勢媒體領域。
他亦是個能看準勢頭,迎勢翻飛的人。四年前他以投資拍攝的「悲情城市」在國際間南征北討,當片子於知名的威尼斯影展奏捷後,他隨即挾此聲勢再進北京,結合侯孝賢、張藝謀兩位已享聲譽的中國電影人,及兩岸資金、人才,開拍「大紅燈籠高高掛」。
雖然彼時台灣政策仍禁止大陸拍攝的電影在台放映,邱復生仍大膽開拍,並把目標指向國際市場。「從勢頭看起來,台灣會一步步開放。」早期曾和邱復生同往大陸探路的資深傳播界人士邱海嶽分析,兩岸之間潮來潮往、意者川流,台灣雖多冒險家,但有國際觀者少。」他說。
要做大統合
熟悉兩岸媒體事務的人如今多可發現,雖然渡海之人絡繹不絕,邱復生也並非最得先機者,但大部分的人是運用大陸廉價成本來爭取立足港台市場,唯獨眼光灼灼的邱復生把紅晃晃的燈籠高掛在龐大遼闊的全球網路裡。
「這是一個統合的時代,其中必有利,他一定要做最大的。」一位隨邱復生工作多年的伙伴觀察到他的行事風格。
邱復生自己也表示,他在拍攝電影時,會和侯孝賢等人商議放諸國際的可能性。談及近來「喜宴」、「喜福會」幾部中國家庭故事的片子於歐美大受歡迎,他直言預估國際市場:「我們經濟力量強大之後,西方人都非常好奇中國人為什麼有錢,會關心中國人到底是什麼。」
青年時從屏東鄉下北上發展,邱復生念過音樂科系,於資訊輻輳的廣告界和影視界歷練多年,養成其觸覺敏銳、擅長整合,同時兼具人文興趣和商場性格。
以經營錄影帶市場起家,當業務遭到盜版及第四台衝擊,他即能轉進多媒體趨勢,代理影片、經營戲院,成為片商。為買西片,他跑遍各大影展,隱隱察覺到國際電影市場的影響及重要。投資拍片成為製片人之後,邱復生對於題材的選擇、品質的要求、促銷的手法,無不放在國際佔的天平上考量。
拍妥的片子,邱復生堅持送到東京去進行後期製作。源於早年廣告公司與日人的合作經歷,他深知日本的專業技術可以把影片質感做最佳處理,端於影展餐盤中毫不遜色。此後兩岸許多導演之參展片,也紛紛赴日加工。
片子欲在影展中氣勢奪人,須周遭資源促銷幫襯。中國電影界也是由邱復生先行以大手筆做宣傳看板、買媒體廣告、爭取輿論影評,締造聲勢。
同樣的積極與洞察,亦見於他對兩岸的經營。
當大陸形勢初露,他即勤於奔走,看遍大江南北各影廠,自文化部、電影局至各地方三教九流人士無不廣結善緣;當兩岸逐漸熱絡,他亦人脈漸豐時,隨即掌握時機,於兩年前整合資源,組成「中國影藝兩岸協會」。
影視界的「海基會」
兩岸影藝文化交流雖多,此協會都獨占鰲頭,「等於是大陸的對口單位,相當於影視界的「海基會」。」負責協會學術事務的影評人梁良指出。近年來台灣觀眾可以看到幾近不斷的彼岸中央電視台、上海電視台人才來台拜訪,金馬獎典禮座上首見大陸代表團,皆由此影藝協會而來。
立基於兩岸交流,邱復生顯然有更大的企圖。「消除兩岸的隔閡,讓台、港、大陸三地能互通融合成一廣大市場,」為邱復生在大陸擔任監製的曾進超,指出邱復生常談的構圖,「如此中國人拍片,就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自給自足,並能和好萊塢系統一爭高下。」
聲勢日盛。邱復生也擁有比他人更多的籌碼;在台灣手擁目標指向華人世界的衛星電視台;在大陸,與多國公司合作於北京闢建一大型影城,盡納中原景觀。
未來,邱復生與兩岸的前景同趨開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