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不作官和要作官

張作錦
user

張作錦

1994-01-15

瀏覽數 11,450+

不作官和要作官
 

本文出自 1994 / 2月號雜誌 第092期遠見雜誌

作官好像「飲食男女」一樣,為人之「大欲」,多數人都想弄個一官半職。在這種世風之下,如果有人叫你去當官你居然不答應,這就不尋常。

從前的人對「不作官」往往給予肯定選美,認為這代表士大夫的風骨,有所不為;也代表社會的正氣,不「西瓜靠大邊」一窩蜂地傾向權勢。

中國有作官傳統

中國知識分子的傳統,是以天下國家為己任,基本上是「要作官」的;「不作官」應該不是他們放棄對社會百姓的關懷,多半是當時的政治不夠修明,他們不屑與當道的小人為伍,覺得出來也無能為力;或者主政者頤指氣使,待大臣如用小廝,骨頭硬的人偏偏又不吃嗟來之食。

諸葛亮在南陽耕田,苟全性命,不求聞達、本來是「不作官」的,但劉備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請他,表現了求才的極大誠意,他終於答應出山。「隆中對」使天下三分,賓主同心合力,成就了歷史上動人的一頁。

但歷史或可善終,人事卻未必能善終,范蠡事越王勾踐,苦身戮力,深謀二十餘載,終於滅吳,報會稽之恥。後又佐越王稱霸中國,進上將軍。但返國後,見勾踐為人,可與同患,難以處安,乃上了報告:「……定功雪恥,臣所以當席日久。臣請從斯辭矣!」終於從「要作官」走到「不作官」。

清史大家孟森曾為「士大夫」下一定義,他說:「士大夫者,以自然人為國負責,行事有權,敗事有罪,無神聖之保障,為誅殛所可加者也。」有時士大夫為了一點「媒國之忠」,也可以承受委屈。林則徐禁煙,是中國人第一次有理想、有步驟地對抗西方強權,但最後卻落得遣戍邊疆。帶罪之人,垂老投荒,本可「乞骸骨」,或躲在官衙中韜光養晦,但林氏仍不改他的「心懷天下」。在新疆三年,悟出「終為中國患者,其俄羅斯乎」;在陝甘,平定「野番」;在雲貴,革新邊政,使族群和平共處,「只有良莠,不問漢回」。等到生病做不下去了,還說「壯志不隨華髮改,孱軀偏與責心違」。

所以,有時一國不可無「不作官」之人,也不可無「要作官」之人。無前者,是士大夫無格,而士大夫之格往往代表了國格;無後者則是國家養士的另一種失敗,無急生民之難者,國家還有什麼指望?

進退之間窺人品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何時「不作官」,何時「要作官」,其選擇之高下端看當事人的動機。從其動機,又可窺其識見與人品。要檢視這些,孫中山先生應可作一樣本。

五0年代美國芝加哥大學校長霍金斯選擇了「近代最偉大的人物」十人,包括甘地、愛因斯坦、佛洛伊德、史懷哲、羅斯福夫人、邱吉爾、列寧、羅斯福、孫中山、福特。英儒羅素一九三一年出版其「科學的展望」一書,說道:「在剛剛過去的時代中,最重要的人物是愛迪生、洛克斐勒、列寧、孫中山。」霍氏的選擇和羅氏的選擇,其標準如何,不可能沒有爭議,但是無論霍氏的「十大」,還是羅氏的「四大」,都有孫中山在焉。可見孫先生不僅受中國人的愛戴,也受外國人的推祟。

大家欽佩孫先生,大概都因為他「創建了中華民國」。可是我自己一直有個「偏見」,最景仰他「讓出了中華民國」。薄總統而不為,企盼中國人能過更安定的生活,把國政讓給袁世凱主持。打下天下不坐天下,在幾千年的中國歷史上,這是第一人。享受過權勢的滋味能不貪戀權勢,對一個政治人物來說,比駱駝穿過針眼還難。

美國「竟」有一例

民國以來,大人物進退出處能不虧大節如孫先生者,尚不多見。降至近代,在下者或奔競阿附,一是以「要作官」為目的;在上者或結黨營私,唯以利祿誘人,眼睛裡根本看不見「不作官」的人。

但「禮失而求諸野」,最近美國「竟」有一例。國防部長亞斯平罷職,柯林頓總統「徵召」退役海軍上將殷曼繼任,但殷曼拒不受召,表示「不作官」;柯氏與他長談數小時,終於把他說服。在總統介紹他的記者會上,殷曼當著柯林頓的面,毫無保留地展現了獨立的政治立場。他說,九二年大選,他並未支持民主黨的柯林頓,而是把票投給了共和黨的布希,「柯林頓總統也知道這一點」。殷曼還強調,「我未爭取這個職務,而且老實說」也無意承擔這件差事」,但為柯林頓的誠意所打動,而決定本著「責任和國家」的信念,答應「要作官」。

獨立的政治立場,其實就是獨立的人格。能尊重他人獨立人格者,其人格也必然不差。

有這樣的殷曼,有這樣的柯林頓,讀新聞至此,竟不由自主地「崇洋媚外」起來。而且「崇媚」到毫不羞慚的程度。唉!

(張作錦所著「第四勢力」已由天下文化出版公司出版)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