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人告訴你:第四次石油危機就在不遠的將來,你信嗎?
聽到這樣的說法,許多人可能嗤之為危言聳聽。的確,若從近十年的油價走勢來看,可能沒有人會相言。
全球的石油價格,已經降到了一九七三年以來的最低點(見表一);二十年前,國際油價約十五美元一桶,現在也不到十六美元;這個價錢在七0年代末期的石油危機時,大概只能買個快見底的油桶。「即便是一塊香皂,都不可能有這樣反其道而行的變化。」一位國際石油財務專家表示。
油價之所以滑落,主要是受產油國超產,以及世界經濟連續幾年不振的影響。
根據國際能源組織的統計,過去四年,石油的需求量因著全球不景氣,工業成長減緩,維持了相當平穩的狀態,平均每天只增加約四十萬桶。這比起第一次石油危機前,全世界每天都要比前一天多消耗四百萬桶的天文數字,其可稱得上是風平浪靜。今年入夏,石油的消耗量甚至還減少了一點;而我國經濟部也在今年十月底宣布調降國內油價。
在這個時候還擔心能源危機,似乎相當可笑。
然而,這絕非杞人憂天,因為,看似風平浪靜的石油市場,可能很快就有巨流湧現。
第一道浪頭是激增的需求量。
即便在過去四個所謂「經濟停滯」的年頭,日本以外的亞洲國家,石油消耗量仍較以往增加了三成,等於每天在這個地區,多用二百二十五萬桶的原油;這些多出來的需求,就是拿中東產油大國之一科威特每日的總產量來填補都不夠用。
亞洲最多吃油大獸
英國石油公司駐亞洲區的一名代表形容:「在韓國、新加坡、甚至泰國、馬來西亞外海,油輪大排長龍,等候卸油的時間愈來愈長。」
亞洲的石油需求熱,之所以至今未在全球的石油市場凸顯出來,主要是被前共產國家的用油蕭條抵消了。以獨立國協各國為例,由於經濟狀況跟著舊政權崩潰,石油消耗量平均較過去每天減少了三百萬桶。有人開玩笑說,如果按照這種頹勢下去,獨立國協到公元兩千年時,就一滴油也不用了。
但這很明顯是不可能的。事實上,根據劍橋能源調查中心的研究,舊蘇聯石油消耗量的減少已達谷底,未來只可能翻升,並在五年內,甚至更短的時間,回復過去的用量。
在此同時,亞洲每天至少還會增加五十萬桶的需求。
南韓因為致力於發展石化工業,是現今亞洲地區石油需求量成長最快的國家。不過,還有另一隻吃油大獸緊跟在後頭,那就是中國大陸。
中國大陸至今仍是石油輸出大於輸入的國家,但是這種情況估計將在兩年後逆轉。到公元一九九五年時,雖然中國的石油生產量可達一億五千萬噸,可是經濟成長拉拔的用油量更大,將使它變成石油入超國。(見表二)
而工業化國家明年的景氣也預估會止跌回升,達到二.七%的成長--將帶動工業與民間用油量,每天增加一百萬桶。
經濟的回升與蓬勃並不是造成石油需求量大增的唯一因素。
美國哈佛研究中心近期的報告指出:近十年來美國的低油價與過低的能源稅(平均只有西歐的五分之一),使得美國人汽車加油量,已接近一九七0年代末期的浪費程度。當美國人的收入較十年前平均增加了五倍,而加油即只要過去的一半價錢,也就難怪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不過並非只有美國如此。
「走在南韓、印度或中國大陸的街頭,你會發現儘管馬路不夠寬,耗油的大車子都似乎愈來愈多。」遠東經濟評論的一名記者觀察。亞洲汽車的成長率,這幾年都是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的五倍以上,而且省油的小車並未特別被倡導。
油國風光不再
「全球的能源危機意識都在下降。」國際能源組織的專家賀德森指出,「更甚的是,許多人心存「石油供應不會不足」的假設。」
然而這個假設卸是錯誤的。
據估計,就算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的每個會員國,未來都大量增產,最高產量也不過每天再增加兩百萬桶原油。但OPEC以外的產油地區,如北海和阿拉斯加,油源卻有日漸減少的現象。
雖然在墨西哥灣、中美洲的哥倫比亞,以及中亞的哈薩克和裏海,都傳出可能蘊藏豐富的原油,但專家認為,在本世紀結束前,這些地區為世界實際貢獻能源的可能性不大。
「運用簡單的算術就可以發現,若短期內沒有發現穩定的新油源,不出五年,世界每天將短缺上百萬桶的原油。」劍橋能源調查中心的報告,提出了這個令人心驚的結論。
更糟糕的是,OPEC各會員國的石油產量,也可能因為設備老舊而受影響。
中東地區的許多油井,都已三十幾年。其中高齡的鑽油設備、輸油管已屆退休的時候了;若要在公元兩千年前全部更新,大約得花五百億美元的經費。問題是,沒有人付得起。
在大家的印象中,賺取黑色黃金的OPEC會員國都是荷包滿溢。事實不然。
OPEC會員國,現在竟有多數處於負債的景況下。一方面,持續低迷的油價,讓OPEC十二個國家的財政受到嚴重打擊;OPEC五大輸出國--沙烏地阿拉伯、委內瑞拉、伊朗、科威特和伊拉克,原油的收益都大幅減少。利比亞能源部長巴德里就估計,單是從今年三月到九月,因為油價下跌,OPEC整體就損失了約六十億美元。
另一方面,從前油價高昂時,各國政府訂下的沙漠綠化、免稅、免費的教育與住宅等政策,如今變成了沉重的公共財政負擔。再加上全球不景氣,使得產油國的海外投資虧累連連,沙烏地阿拉伯今年的外債,就有一百九十億美元。其他0PEC國家的窘境亦可見一斑了。
低油價時代將結束
油價不漲,產油國就沒有錢進行設備的更新與新油源的探勘;石油供給量不足,也會帶動價格上揚。
「結果都是一樣--低油價的時代將結束了。」法國ELF石油公司市場經理松皮耶指出。
若只有純粹的市場因素,那麼或許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國際石油的供需與價格,自然會重新找到平衡點。
專家擔心的是,由於市場吃緊,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使油價突然不合理地大漲,帶來另一次石油危機。
「高油價往往不能減少消費,反而引起屯積之風,造成更嚴重的短缺。」哈佛大學能源研究所著名學者馬羅表示。而且他預測,短期內油價上漲的幅度愈小,幾年後要承受的油價衝擊就愈大。
這樣的預測也許不一定實現,但決非天方夜譚。面對眼前的低油價與專家對另一次能源危機的「恐嚇」,經濟學人雜誌在一篇分析中給了消費者一個平衡的建議:不要視低價的能源為理所當然,更不要忘了節約。
哈薩克的希望之源
尋找新油源是全球石油公司日思夜想的事,然而付出的代價愈來愈高,卻也是石油公司的惡夢。
新近頗受矚目的中亞哈薩克油田,就是個典型的例子。
今年四月,哈薩克共和國與美國雪佛蘭石油公司,宣布了一項自七0年代開採阿拉斯加灣原油以來,全球最大的探油計畫。他們將合作開採哈薩克西部盆地,估計約有九0億桶的原油蘊藏,以目前市價計算,約值一千一百十四億美元。
開採成本驚人
不過,要挖出誘人的「黑色黃金」,雪佛蘭都得先像丟垃圾般地丟鈔票;未來三年的初期探勘成本為十五億美元,另外在五年內提供該地區五千萬美元的經費,進行醫療、飲水與公共設施的改善。計畫中還包括環境影響的評估與近五年的環保設備,大約三千萬美元。
單單這一部分就已超過哈薩克全年的工業生產總值了。而合作的石油公司在往後二十年,承諾的投資金額則為二百億美元。
難怪,哈薩克總統納札巴耶夫把這個開採計畫稱之為「哈薩克希望之源」--能否如預期開採出豐富的原油還在其次,全國經濟立即從合作計畫受惠才是正題。
哈薩克是否有希望成為中亞的沙烏地阿拉伯?答案要到公元兩千年才能斷定。對於雪佛蘭,這或許是一項昂貴的賭注,但誠如其內部一位高階主管所說:「在油源日漸減少的今天,不下賭注,可能輸得更快。(孫秀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