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急速擴散觸角,到重新收攏整隊,華新八年來的策略轉變,是國內大企業的典型代表。
華新堪稱是近年最活躍的集團之一。最熱門的行業,從證券、銀何、房地產到高科技,華新無不參與;最流行的企業策略,從海外購併、財務操作、到大陸及東南亞設廠,以及與國際性大公司策略聯盟,華新亦不落人後。若要為華新近幾年下定位,除了投資,還是投貸。
積極的腳步,使華新獲致兩面評價。
眼光獨到有活力
正面的看法,認為他們有彈性、速度快,能夠配合外在環境變他做有效率的投資,歸功於「年輕的第二代接班,為這個集團注人活力,」一位同為企業家第二代的業者分析。
負面的批評,認為他們擴張太快、太重視短期獲利,而導因於「第二代太衝」,一位會計師舉最近華新已退居幕後的掌門焦廷標,復出擔任董事長為例,認為華新需要穩健的力量。
從企業策略的靈活度來看,以笨重的電線電纜起家的華新,在國內大企業之中堪稱少見。
計畫設立新銀行(大安銀行),華新出售原投資中國信託的股票;為了自行發展光電事業,華新賣掉關係企業聯合光纖的股票;七年前為了發展半導體事業,跨海購併美國茂矽公司,旋即因產品不能與既有的半導體事業(華邦電子)整合,便毫不猶豫地出清股權。
在資產處分的時點上,華新似乎都能抓住市場行情的高峰而獲利。例如,七、八年前分次出售忠孝東路四段舊大樓,換置如今被喻為「台北華爾街」的民生東路三段新金融大樓,以及信義計畫區土地,當時就有媒體以「眼光獨到」來形容華新。
五年前資本市場空前的榮景中,華新曾經創下每一元的利潤當中,就有七毛來自本業以外的獲利。
八年前,華新剛接班的第二代,為華新規畫一幅十年發展藍圖,以資本密集的材料與科技為長期多角化的方向,「沒想到資本市場那麼熱,」華新副董事長焦佑倫微笑回憶。
當時華新的發展方針,是把握「機會財」,累積更大的本錢去發展本業。股票換鈔票,鈔票換投資,華新籌措超過百億資金,分頭注入半導體與不銹鋼事業,也進入剛剛開放、炙手可熱的證券業與銀行業。
多角化藍圖中的敗筆
若說華新在多角化藍圖中,有所敗筆,便是兩度進軍證券商卻鎩羽而歸。
太平洋證券是華新轉投資的第一家券商,因為涉及巨額證券違約交割,家族成員一度官司纏身,結果將股權轉讓,卸下太平洋證券大股東身分。隨後又結合了義美食品等集團,投資成立漢華證券,卻遭逢股市由盛轉衰,在業績沒有起色的情形下,結束營業。
關於券商投資失敗一事,華新不願多提,尤其是太平洋證券事件,「裡面是非太多,」三十五歲都還是張娃娃臉的焦佑倫有些難色。但從此,華新更加確定將主力經營核心事業,非本業則僅為投資的方針。
華新前年投資大安銀行,董事長與總經理均由專業人士出任,是新銀行之中少數財團主導色彩較淡的一家。
「金融業畢竟不是我們的專長,也不是本業,」華新一位高級主管認為。
券商投資失利,而耗費百億的重大新事業當中,半導體仍在收支平衡邊緣,不銹鋼剛剛起步。華新將過去八年分頭投資的策略,改弦更張、重新整合,成為以電線電纜、半導體與不銹鋼三個行業為重點的公司。
現任執行副董事長、原任董事長的第二代老大焦佑鈞,負起科技投資的成敗,而原任總經理的老二焦佑倫,則全權專責不銹鋼的籌設與運作。
組織調整,宣示華新下一階段經營重點的轉變,「過去是進行多角化,現在,要落實多角化,」焦佑鈞表示。
從全方位出擊到重點出擊,華新的改變,會創什麼新的典型?也許就看新組織能為這個集團凝聚的力量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