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啊!用力跳啊!唉,又被沖下去了。」
這一段話是對魚說的,語言有英語、中文,還有不太確定是那國的語言,聲音出自一群圍在美國哥倫比亞河流域邦威水庫魚梯旁的遊客。有人一手扶著欄杆,一手揮舞著替逆流而上的鮭魚加油。有人眼看著一條好不容易越過一階魚梯的鮭魚,因為力竭而前功盡棄,跟著在一旁垂頭難過。共同點是,每個人都情不自禁。
若說美國有那個國家公園,能夠將人對生態的影響呈現得讓人動容,邦威水庫的魚梯絕對是其中之一。
一百年前,美國的哥倫比亞河是條充滿大鮭魚的豐盛之河;從太平洋迴游返鄉、逆水而上的鮭魚,被形容為「多得連人的手指插進去也碰不到水」。哥倫比亞河水的味道,呼喚魚群自海歸家,而河流的上游,是牠們七年生命開始和結束的地方。
今天,哥倫比亞河的鮭魚總數較百年前減少了七0%。河流上游一條小溪的居民發現,他今年只看到一條游回的鮭魚。
坎坷歸鄉路
原因無他,只因哥倫比亞河現在有八個水壩,像天一樣擋著魚兒的歸鄉路。
位於俄勒岡州的邦威水庫就是其一。邦威建於一九三三年,並在一九八六年成為美國國家公園體系的一部分,水庫為幫助鮭魚回游哥倫比亞河系所建的魚梯及魚苗養殖場,便成了絕佳的生態旅遊點。
從水下觀察窗、從露天的魚梯,遊客都可以清楚地看見兩呎長以上的鮭魚力爭上游的情況。但更重要的是,百年來美國人建水壩、砍伐上游樹木,以及濫捕等破壞鮭魚生態體系的行為,都藉著水庫的展覽館以及解說人員的口,誠誠實實地披露在眾人面前。
在觀察窗旁,一位管理員指著大群在遊客面前奮游的魚兒說:「牠們這一群,七千條中只有兩條得以回到上游。……雖然建了魚梯,可是你們知道嗎,」她停頓了一下,「水壩以及魚道堅硬的水泥,會把魚鱗刮掉……,」此時只聽到遊客中有人發出不忍的低吟。
戶外,解說員羅賓則對圍著他的另一群人講出他的憂慮:即便是以人工進行培育,哥倫比亞河鮭魚的數目仍不停地減少。「五十年後,有魚梯也可能沒有魚了。」
遊客轉頭回望那因鮭魚的跳躍而濺起的水花,彷彿這就是最後一刻。一個紮著馬尾的小女孩抬頭問身旁的父親:「我們那兒還有鮭魚嗎?」
「有的,但需要妳的保護,」父親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