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遠見民調中心首度進行台灣各縣市居民AED(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普及率調查。近兩年,AED急救成功的案例,從溺水的男童丶運動的民眾丶高鐵車廂上的乘客,到機場準備搭機的旅客,隨著衛福部公告必須裝設AED的八大公共場所陸續完成設置,獲救的民眾也愈來愈多。如今,台灣民眾對AED認知度如何?對於公共場所普及率的滿意度又如何?
根據遠見民調中心在2015年12月針對20歲以上民眾進行「AED認知與態度民意調查」,約四成三(43.5%)民眾聽過AED,而且愈年輕的民眾聽過的比率愈高,相較於2013年各縣市民眾聽過AED的平均比率僅三成八(38.8%),呈現微幅成長(圖1)。其中,民眾對於交通要衝與工具丶大型集會場所、學校或購物場所有安裝AED的認知度較高,但仍有超過四成(43.1%)民眾不知道任何公共場所裝有AED(圖2)。
圖 1 約四成三國人聽過AED,愈年輕的民眾聽過的比率愈高
圖 2 約四成民眾不知道任何公共場所有安裝AED
AED是一種能自動偵測人體心跳丶施以電擊的醫療器材,當有人心臟猝停、倒下時,透過電擊器對心臟肌肉產生電流可消除心室顫動,讓心臟恢復正常節律。由於操作簡易,又稱「傻瓜電擊器」,一般人只要跟著AED語音導引使用,就有可能救人一命。
一般而言,如果能在突發心跳停止的一分鐘內,立刻施予CPR(心肺復甦術)加上AED,心跳回復正常的成功率可達九成;每晚一分鐘,存活率下降7%~10%。過去,台灣平均每年有兩萬起突發性心跳停止案例,但救活率卻不及3%,如果現場裝設AED這種攜帶型電擊器就可以在第一時間派上用場。
認為公共場所設置AED情形「足夠」的民眾,相較於兩年前(2013年總平均7.3%),比率明顯提高(2015年18.8%),但仍有超過半數民眾認為AED數量不足丶尚待加強(圖3)。詢問民眾期望必須優先安裝的場所,近三成民眾認為便利商店為第一優先場所,其他像是移動的交通工具(如高鐵、捷運車廂內)丶百貨公司丶里長辦公室/社區活動中心也在優先考量之列(圖4),由此可見民眾期望AED應裝設在經常出入、甚至24小時營業的生活場所。
圖3 仍有半數民眾認為目前公共場所裝設AED不足夠
圖 4 近三成民眾選擇便利商店為第一優先安裝場所
在使用方面,或許是以往法令宣導多著重在衛福部公告的八大公共場所,一般民眾對於急救相關法令與AED操作仍十分陌生。根據「緊急醫療救護法」,除規定公共場所應設置AED外,也納入「救人不受罰」的免責精神,鼓勵民眾勇於伸出援手救人。雖然有近八成(79.4%)民眾知道裝有AED的公共場所對心臟驟停的民眾施救無效不需要負法律責任,卻也有高達八成六(86.4%)民眾不知道施救者也無需負法律責任(圖5)。
圖5 超過八成民眾不知道施救者不需負法律責任
圖6 八成民眾不知道如何操作AED
此外,熟悉AED操作與否,也成為民眾是否願意伸出援手的主要關鍵,顯示AED急救訓練仍有待加強。在遠見民調中心調查中,有超過八成民眾不會使用AED(圖6),而不會用或不敢用AED也影響民眾對路人施救的意願;如果能透過網路或App影片教學丶舉辦AED急救課程,加強教育訓練,輔以AED器材本身的語音引導功能,未來可望提升緊急狀況的施救機率(圖7、圖8)。
圖7 七成五民眾願意對倒下的路人使用AED急救
圖8 民眾認為網路或App教學影片學習AED操作最有效
要提升公眾安全的防護水準,除了提升民眾對AED的認知度,也應提升AED的觸及度,從民眾生活週邊場所,如便利商店、公共交通工具上、里長服務處等優先增設AED,擴大AED設置場所與數量;也應強化AED使用責任與操作教育,透過網路/APP教學或急救課程,提升民眾學習AED操作,並了解急救相關法令。救人就是一場和死神的搏鬥,期盼從民調結果,促進公眾AED的優化發展,持續提升緊急醫療救護環境,民眾的生命安全才更有保障。
調查方法:
統籌單位: 遠見民調中心
調查對象: 台灣本島,20歲以上民眾
調查時間: 2015年12月7~13日
調查方式: 電腦輔助電話訪問(Computer-Assisted Telephone Interviewing,CATI)
抽樣方法: 等比例分層隨機抽樣,抽出電話門號後末二碼代以隨機亂數處理
樣本規模: 1,231人
抽樣誤差: 對母體各項參數的推論,以95%信賴度估計最大抽樣誤差為±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