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L Design創辦人羅申駿 V.S. WDC執行長吳漢中
羅申駿,JL Design創辦人,2014年25屆金曲獎頒獎典禮,他擔任視覺統籌,臺灣意象融合國際風格,呈現出一場比拚奧斯卡、葛萊美獎的視覺饗宴,向世界證明臺灣的設計力。
而這一位由臺灣養分孕育出的設計師,當然爾在WDC中擔綱起視覺大戲,在其巧思下,為臺北市民搬演一場設計大戲。
設計投入社會,讓社會改變,為臺北市民搬演一場設計大戲
其中的穿針引線人,就是WDC執行長吳漢中,其提出的社會設計「設計投入社會,讓社會改變,」如此初衷打動了他。
羅申駿反覆思索的是,臺北身為WDC的意涵為?城市,可以用設計影響到政策,成為設計之都,那如何透過視覺溝通清楚? 因而,主視覺,不只是躍然於紙上的絢麗驚艷,而是一個催生行動的原點,「從片面的意義,延展到每個人如何參與其中,貼近大眾」為設計意涵,WDC是一個開始,不是結束,以臺北做起點,透過所要耕耘的面向,一步步向前成為設計之都。
在兩人不斷地腦力激盪思辨中,討論著:「世界設計之都不只是稱號,要如何串聯起來? 」每一個思索,每一個步,都是為了讓大眾更為理解WDC之於臺北的意義。
一個不完美的圓形,見證臺北從不完美邁向完美的過程
以幾何圖形的圓形為主視覺,從點、線、面,象徵臺北從不完美邁向完美的過程。
點,就如同凝聚的力量,象徵民眾的參與,線,象徵資訊串聯、互聯網,面,重組城市的形狀,象徵城市再生,如此設計,符合時代的設計概念,將專業與非專業、設計與非設計領域的人,串聯在一起,連接人與人、人與設計,如此表現,深深打動吳漢中。
「從點、線、面到城市的運動,具體且傳神,完全命中!」吳漢中進一步表示,羅申駿使用的元素、用色、觀念,不僅闡述世代的新語彙,在圓形背後包含更多的圓形,以dynamic的動態呈現出人文社會內涵。
「臺北,是一個不完美的圓形,是一個邁向圓形、完美的過程,在進行中,」羅申駿表示,他期許,透過參與、凝聚、串聯、再生,最後形成完美的圓形。
呼應WDC「不斷提升的城市(adaptive city )」願景,羅申駿更將中文繁體的趣味納入設計,一句「設計在臺北,臺北在設計」的slogan昭然若揭,從左到右或從右到左皆可閱讀,傳遞文字的趣味,「中文設計一定要大量在其中,不要都是英文」,所使用的金萱字體,是臺灣本土團隊所設計的,在細節中彰顯出臺灣的設計能量。
臺灣藝術前輩奠基,啟發下個世代設計師
如此一個不完美的圓,其背後蘊含的是臺灣積累3、40年的藝術養分。
吳漢中闡述道,林懷民、董陽孜等藝術家前輩奠基,成為臺北設計基礎,近3、5年輕設計師積極參與公共議題,透過設計讓臺灣變得更好;羅申駿看到的是,好的設計師投入選戰,如設計懶人包,積極投入社會公共議題,或如臺北燈節設計引起社群討論,顯示設計已被大眾所重視。
一波波設計師參與臺北的未來設計行動,也是進行式。
「臺北是在設計中的,需要再設計中的,」羅申駿期許,將臺北既有文化區域賦以新的可能性,非得打掉重來,將文化的根留下,其承載了臺北,而臺北則承載了臺灣的方向。
臺灣以代工創造經濟奇蹟,隨著時代遞嬗,設計也從讓大眾「理解設計」進入轉變:設計如何影響社會、公共議題、商業品牌,在在成為不同領域設計師所考量的,對於這個世代的設計師,羅申駿相當樂觀,期許設計對產業產生改變。
同樣地,吳漢中發現,在臺灣許多不起眼的地方,都存在著發光的設計師,那形成一種反差,彷彿螢火蟲般的星光點點能量,正匯聚在島嶼中,他表示,臺灣正在過一個關卡,代工的下一步是如何move on ,透過設計去替城市做改變!
一個不完美的圓背後,所蘊藏包容的力量
在一個不完美的圓背後,其蘊藏的是一種包容、期許,當大眾對臺北設計的進展存有擔憂,覺得自己不夠好,羅申駿卻自詡:臺灣設計可以更好,臺北設計可提供前進的力量。
在一個人口僅有2千300萬人的海島國家,卻孕育出元國際產業、藝術家,他鼓勵大家在如此文化底蘊下,去相信、去做,而不是埋怨,「完美的價值就在追求完美的過程。」
臺北,身為臺灣第一個WDC城市,將設計植入政策、城市再造、資訊串聯,當羅申駿以不完美的圓形,精粹出臺北的能量時,其間的空白處,等待每一個人的行動,在參與、凝聚中,一點點予以填滿,一同走向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