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柯林頓就職已超過三個月。對他的「百日維新」,台灣新聞界報導得巨細靡遺,但總是講一些急功近利之事,譬如怎樣解決美國當前經濟困難等等;一件真正有理想、有意義,而且可能影響深遠的措施,好像沒有人提過,那就是柯林頓以青年人為對象設計的「國民服務計畫」(National Service Program),號召大學生奮起建設美國。
簡單的說,這個計畫的內容就是鼓勵青年參加固定時數的社區服務,換取教育費用,以便上大學或接受有文憑的技術訓練,其主要措施如下:
一、教育--到學校擔任教師或助教。
二、兒童和老年--到各地診所協助推展兒童預防注射,並幫助老年公民,遏止無家可歸老年人口的增加。
三、治安--接受警察訓練,協助社區運邏,防止幫派犯罪及毒品為患。
四、污染--協助防止污染和加強垃圾再生工作。
柯林頓重振美國士氣
照柯林頓的說法是,這項計畫「將使美國人可以發揮其才智和重建社區,讓年輕人把精力宣洩於正途,也可以團結各種年齡和種族的男女,重振國家的士氣」。
柯林頓的這項方案很「務實」,今年夏天將以一千名學生示範作開始,而在一九九七年擴大到十萬名學生,紐約時報稱讀說,「該計畫結合了廣泛的確心,崇高的理想和一個中庸的開始」。
三月一日、是甘迺迪總統創立「和平工作團」三十二週年紀念日,這一天,柯林頓總統在紐澤西州羅格斯大學發表演講,提出「國民服務計畫」的構想,他要求年輕的美國人,以他們父兄輩響應甘迺迪號召前往國外服務的同樣精神,響應他在國內服務的號召。
對和平工作團,在台灣的中國人並不陌生,因為很多團員曾經到台灣服務過,而且不久之前,一位華裔女青年趙小蘭,還被布希總統提名出任和平工作團團長。
而在美國的歷史上,為建設國家而服務的精神是一脈相傳的,在林肯總統,有用土地鼓勵拓荒的家園法案;在羅斯福總統,有用以確保終身辛勤工作的人能安心養老的社會安全法案;在杜魯門總統,有讓年輕退伍官兵接受教育以繼贖為社會服務的軍人法案;繼甘迺迪總統和平工作團法案之後,柯林頓總統又提出國民服務計畫的法案,他們的努力,都在使美國人起而行,負責任,讓服務精神生生不息。
經過學生風潮、民權運動、越戰和水門案之後,美國經濟衰退,國勢日蹙,一般人懷憂喪志,而青年們沈緬於酒色毒品,已無復當年的意氣風發,柯林頓總統以青年為對象提出以服務重振國民士氣的號召,有遠見,而且意義深長。
反觀台灣,青年的抱負是什麼呢?我們以什麼來鼓舞年輕人奮發向上呢?
在中國近代史上,青年占有重要的一頁。孫中山和他的同志們,推翻了滿清,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國。把三月二十九日訂為青年節,雖然有人認為可再商榷,但無人能夠否認,躺在黃花崗的那群青年,的確為後人「拋頭顫,灑熱血」。
「五四運動」更是青年為歷史豎立的一塊碑。為了追求國家的現代化,他們訂下科學與民主兩大目標。不管後來的政治局面如何反覆,世代的中國人將永遠聽到他們在北京街頭的呼號。
風流人物,今朝看誰?
幾乎在與三民主義主導下成立民國的同時,信仰共產主義的青年,朝另外一個方向努力。他們充滿理想、熱血沸騰。後來雖然證明他們的理想是虛幻的,但我們也必須承認,其中很多人對他們的信仰十分虔誠,顯意為它獻身。
中央政府遷台後,救國團的旗幟號召了不少青年,但同樣的,也有些青年排拒了它。而救國團提出的只是一些難以實現的政治口號,無法持久。青年人鑽在政治夾縫中,啃自己的書本,「來台大,去美國」幾乎成了共同的第一志願,而家人親友也以此相期許,這就形成了歷久彌薪的留學潮,學成且未必回國,很多青年自哂是「自我放逐」。
解嚴後,政治風浪席捲一切,而「颱風眼」是國家認同問題。有些青年因而激越,有些則因而徬徨。泛政治化不僅模糊了青年的努力目標,也摸糊了他們奉獻的對象。
青年從什麼地方得到啟發呢?是政治人物的「第四手傳播」?是國會的惡語暴行?是高官與「十八標」?還是席開一千八百桌的「壯志豪情」?
再說,誰來登高一呼,給青年人作個榜樣?沒有孫中山、蔡元培、胡適之這樣的先驅了,也沒有丘逢甲、連雅堂這樣的典型了;數風流人物,今朝看誰?
我們給予青年的希望,也許是中國那句老話:出淤泥而不染。
我們給予青年的祝福,也許是西方那句老話:每棵小草都會頂著一粒露珠。
(張作錦新著「第四勢力」已由天下文化出版公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