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很奇妙,一旦有新穎的名詞出現,就會想盡辦法套上新名詞,搖身一變、身價不斐。翻轉教室即是最近很夯的教學概念,強調過去以老師講述、趕進度、考試為中心的學習,都該被翻轉成「以學生為中心」,正是翻轉的真諦。
但是翻轉教室並不是讓老師更輕鬆,而是要想更多的方法引導學生思考。
記得在國小國中階段,那時候突然很流行分小組,上課也是用小組的方式進行,令人弔詭的是,老師往往只把題目丟下來,要我們討論,可是並沒有引導思考,結果變成沒人討論,各講各的,還有人趴下睡覺。
老師該去思考的是,並非獨尊哪一種教學方法,而是在教學的過程以學生為主體,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才是教學的真諦。
(文:大學生強尼 / 圖片來源:Flickr Christopher Sessums)
【原文節錄】
翻轉≠最棒的教法,公開觀課不是看熱鬧
觀念1〉不是所有新教法都叫「翻轉」
翻轉(flipped)一詞,源自兩位美國教師推動的「翻轉教室」(Flipped Classroom)教學法。前兩年在台灣暴紅後,就被用來泛指所有創新的教學法。
台大電機系副教授葉丙成解釋,過去以老師講述、趕進度、考試為中心的學習,都該被翻轉成「以學生為中心」,正是翻轉的真諦。
但《遠見》在本期專題採訪中發現,每當提起「翻轉」,不少老師就會露出不以為然的表情;還有人直言,「『翻轉』出現前,我就在用這種教法了!」
翻開2003年起教育部開辦的「教師教學卓越獎」就會發現,許多優秀老師原創的教學法,早已滿地開花。後來竟全部被冠上「翻轉教學」時,難免覺得「被收割」。
另一種誤解,來自「翻轉」被神化,導致許多人以為,「不翻轉」就「不努力」、「講述」即「落伍」,名字與「翻轉」相連的老師,才是正宗。
師大特殊教育系名譽教授吳武典認為,這種氛圍,使翻轉教學被誤會為「要把過去都顛覆掉」。其實,老師應保有各自的教學風格,不擅長就不必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