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昔日的「冤家對手」到今日的「合作夥伴」,大陸排名前兩大的叫車App:滴滴打車與快的打車,突然聯合宣佈兩家實現戰略合併,令市場一片譁然。
曾因「燒錢大戰」而互掐對方脖子,為了搶奪計程車司機和消費者用戶,甚至不惜祭出「永遠比對方補貼多5元」的銀彈攻勢,競爭戰殺得眼紅。如今卻變成「親密愛人」,滴滴與快的聯姻,角色轉換之快,引人側目。
這次合併,預料也將促成中國移動出行領域的單一最大企業的誕生。
對於外界熱議的滴滴和快的合併的原因,在快的CEO呂傳偉發給全體員工的內部郵件中可以窺得一二。
「惡性的大規模持續燒錢的競爭不可持續,」呂傳偉坦言,長時間、高額度的現金補貼已經讓資本方和創業者不堪重負。雙方合併後,可以避免更大的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集中兩家公司的優勢技術、產品人才,進一步加快市場拓展速度,開展很多新的業務,推動移動出行行業的發展。
(圖片提供:快的打車)
叫車App不是贏家通吃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戰略學副教授、平台戰略學專家陳威如分析,滴滴與快的叫車App合併,意味著叫車App不具備「贏家通吃」的屬性,兩家公司都認為不值得再為爭取用戶而惡意燒錢。
陳威如指出,一般來說,贏家通吃的市場需要有三個指標:一是跨邊網路效應為正向,很強。二是同邊網路效應為正向,很強。三是具有很強的轉換成本。
叫車App的使用者一邊是乘客,一邊是司機。「舉例來講,司機多了的平台,會比較擁擠,有可能造成搶單,形成競爭狀態。從而導致負的同邊網路效應。而對於乘客方來說,大多數時間乘客之間是平行關係,但偶爾也會形成搶車的負面影響。」
由於乘客邊和司機邊的轉換成本都很低,因為大家都很容易跨平台生存。比如說,乘客和司機都可以同時下載和使用滴滴和快的或其他打車軟體。
綜合這三個指標來看,打車軟體不具備贏家通吃的屬性。從市場佔有率的角度來講,贏家通吃是指在市場上第一名的廠商,在市場上具有70%或80%的市場佔有率。而叫車App是一個二分天下或者三分天下的格局。
另有媒體報導,2014年12月,百度和Uber宣佈合作,Uber將投資5億美金用於中國市場的開拓,並且以每三個月進入一個城市的節奏擴張。因此,對於此次滴滴和快的合併,外界普遍認為是出於對付Uber強勢進駐中國的一項應對措施。
對此,陳威如教授持有不同觀點。「我認為滴滴和快的管理層對Uber的進駐並不過分關注,叫車app是一個非常本土化的商業市場,就Uber之前在中國的表現來看,似乎差強人意。在未來,由Uber主導中國市場的可能性極小。」
二分天下不如合作共贏
中國有句老話叫「相見一笑泯恩仇」。滴滴和快的以「結親」試圖糾正它們過去一兩年為爭奪市場而展開的不理性行為,更希望能夠通過合作共贏的模式來發展壯大叫車App,開拓更多諸如專車及拼車之類的新型市場模式。
陳威如表示,滴滴和快的合併,將帶給同樣具備平台屬性的其他行業更多啟示:並非所有的平台都具備贏家通吃屬性。
譬如,目前很多行業,例如團購、外賣等行業,在資本的推動之下總想拼個你死我活。在這種局面下,通過過份燒錢而達到市場佔有率的行為並不能真正帶來一家獨大,很難將對方剔除市場。
「相反,開展相互合作反而變成生存共贏的長期模式,」陳威如說。
合併之後更為關鍵
兩家公司合併後的資源整合將決定公司未來成功與否,這也是任何商業合併後最困難的環節。
「這兩家公司曾經彼此眼紅、燒錢、打殺,或許還包含有些情緒性的後遺症,」陳威如指出,如果兩家公司在合併後都希望維持強勢的話,或許很難達成有真心合作的結果。因此,如何對合併後各種資源進行整合,包括高管整合、後台整合與資本的整合,更值得密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