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財政部老大心態,贏了席次失了氣度?

糾纏9年,台新金爭彰銀經營權慘敗

林讓均
user

林讓均

2014-12-17

瀏覽數 20,550+

財政部老大心態,贏了席次失了氣度?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台新金控與財政部的彰銀爭奪戰,糾纏九年、今年以來又鬧了大半年的董事席次之爭,終於在日前12月8日董監改選中見分曉,最大股東台新金跌破眾人眼鏡,只拿下三席董事,財政部與泛公股派表則拿下六席。

但這場拖棚戲碼還沒劃下句點,上週台新金具狀控告財政部瀆職、違法,還求償百億,看來這齣官、民股之戰的大戲愈演愈烈。

這次董監事改選戰況白熱化,官股委託15家券商全面收取委託書,也創下台灣金融史的新紀錄。而在這之前,財政部為了防堵台新金「買票」,甚至要求簽下「不得價購委託書」的協議,讓台新金氣到發聲明說自己絕不買委託書。

財政部雖然在董監改選中大獲全勝,但看在外界眼裡卻未免讓人覺得是用公家資源在捍衛彰銀經營權,恐怕贏了席次卻失了氣度。

俗話說「不與民爭利」,為何財政部遲遲不放手彰銀,究竟在爭什麼?對此,財政部喊最多的就是「捍衛全民資產」,但2005年二次金改,當時虧損的彰銀在政府的奔走下力促民營銀行救援,為何財政部就不提「捍衛全民資產」?一直到現在財政部手上只剩下13%的彰銀經營權,已經很難說彰銀是國銀,面對握有22.55%股權的台新金,「全民資產」又該如何界定?

財政部在此次大勝後,表示因為過去台新金屢次要併購彰銀,「因此引發小股東危機意識,轉而支持財政部,才讓官股意外拿下較多席次,」藉此澄清財政部大動作招募委託書的不佳觀感,但「併購彰銀」這議題卻又是財政部起的頭。

在2005年7月,彰銀發特別股引進策略性投資人時,財政部就曾發出一頁公函表示為達成公股銀行整併的二次金改目標,同意得標的金融機構可以取得經營權;稍後,又發出一份兩頁公函指出財政部同意給得標者過半的董監權力,而且財政部會逐一釋出持股,在未釋出完成前,將支持得標者主導經營權,且不會創造第二大股東。

按照這兩份三頁的公函,顯然財政部是歡迎彰銀特別股得標者拿到經營權的,不但表明將會支持,且承諾會逐一釋出持股。

在政府掛保證下,在商言商的台新金當然是覺得自己得到足夠的官方承諾與默契,才參與標案,最後以365億元、溢價四成的高價標得了彰銀約22%股權,成為彰銀最大股東。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事隔九年,今年在董監事會改選的動員中,台新金再次翻出公函要財政部認帳,卻換來「2005年發的函,只限當次選舉有效」「財政部與台新金未簽屬契約,雙方不存在法律關係」等「神回覆」,難怪台新金控董事長吳東亮痛訴「花了365億元,只換來三張紙!」,許多外資看在眼裡也覺不敢置信。

據了解,2008年、2011年董監事改選,當時的財政部長就與台新金協商席次,儘管也遲遲未同意合併,但當時還是一派和氣。反觀此次改選,雙方對席次分配各有版本,逼著主管單位金管會跳出來解釋「何謂席次過半」,分子去掉獨董、分母不去獨董等算法算了老半天,非但沒有彌平雙方爭議,反而財政部長張盛和在改選前還曾嚴正宣告「戰鼓已響」「不和就戰」。

「這不是威迫,什麼才是威迫?」「為什麼遇到台新金,就什麼都不可以了呢?」熟知內情的台新金主管忍不住慨歎。

到底財政部和台新金溝通了嗎?還是有溝沒通?如果真有誠意要溝通,財政部也許應該先放下老大心態。再怎麼說,當年台新金是在認為得到官方許可的併購默契下,才做了這樁投資;就算是誤會一場,台新金背後還有20萬股東在等一個交代。

戰敗的台新金現在面臨出脫22.55%股份、17.8億持股,也得在今年年底前提列148億元的投資彰銀損失,眼看就要慘賠出局。

其實,如果官、民股對這些公函效力的法律見解不一致,或者時移境轉對併購一事已有異議,官民股應該要坐下來理性協商、另尋解套之道。否則僵局未解,不只台新金不能解套,還會拖累彰銀本身的成長,屆時不管誰合併誰都會對戰力造成影響,這樣哪裡還能去打什麼「亞洲盃」呢?

你可能也喜歡

科技股入場須知 一次掌握市場動態
數位專題

科技股入場須知 一次掌握市場動態

科技股投資日益成為趨勢,投資人瞭解市場動態成關鍵。近日《黃仁勳傳》作者史帝芬・維特訪台,在與張善政的對談中揭示輝達在桃園建立新總部如何彰顯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的地位,與旺宏電子吳敏求一同解析台灣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