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慶39週年 歡慶39週年 訂遠見雜誌兩年送一年,還送為你精選的必讀好書!

社會/誰是弱勢團體?

蕭新煌
user

蕭新煌

1992-10-15

瀏覽數 27,600+

社會/誰是弱勢團體?
 

本文出自 1992 / 11月號雜誌 第077期遠見雜誌

這幾年,每到選舉季節,不管是政黨初選或是正式選舉,總有不少候選人喜歡打出「弱勢團體」招牌,來爭取選票;或是說自己年少家境清寒,誓言為所有弱勢團體代言。

此外,國民黨和民進黨至今每到選舉提名,在策略運用上總會盤算如何在各選區爭取到婦女保障名額,不論所推出來的女性候選人,實際上背後是不是已有財團、派系在撐腰,只要是婦女就是弱勢團體的代表……。很顯然的,「弱勢」的「名」,在政治的運用上部有著「優勢」的「實」;而弱勢的實,反而被混淆了。

誰是真正的弱勢團體 

到底在台灣社會裡,誰才是被一般民眾認定的弱勢團體?這些真正的弱勢者又與經常拋頭露面出現在政壇的弱勢團體差別多少?根據筆者在一九九二年二月參與的一項社會意向調查結果,或許可提供一些線索。

在那次調查裡,列舉了九種依客觀條件處於「弱勢」的社會群體,再由全台灣一千六百三十六位受訪民眾加以認定。結果台灣社會中,弱勢團體的「弱勢位階排名」(依回答「是」的比例排列)是:1.殘障者(七五.八%);2.老人(六九.六%);3.低收入者(六四.六%);4.兒童(四一%);5.農民(四一%);6.老兵(四0.一%);7.原住民(三五.一%);8.勞工(三四.二%);9.婦女(二九.一%)。

如果再進一步依比例高低分類,不難再推出三組弱勢團體;第一組可稱它是「弱勢中的弱勢」(有六成民眾認定),包括殘障、老人和窮人。他們是真正符合傳統認知中所謂「殘、老、貧」的一群人,其弱勢地位顯然最沒有爭議、也最易博得社會的同情。

第二組和第三組的弱勢團體地位就不是那麼完全沒有爭議,也似乎在一般民眾心中還有一些疑問。第二組的兒童、農民、老兵、原住民和勞工,一般說來在政治、社會和經濟處境上,也都是程度不同的弱者身分,也得到三成以上民眾所認定;但除了兒童以外,其餘的四類弱者都都可靠自己的組織和動員力(亦即弱勢團體的社會運動),來改變和提升自己的地位,並向大社會或相對優勢團體爭取同情或抗爭。也因此兒童的弱者排名就在農民、老兵、原住民和勞工之前。

弱勢代表的爭議性 

【遠見 x 未來少年】全家一起培養國際視野>趁週年慶入手加送1期,還送《未來少年》知識庫!

若用前述「外顯的苦楚程度」和「自我動員的能力程度」兩項指標來評斷,就更可理解為什麼第三組的弱勢團體(亦即婦女)的弱者地位,只獲得不到三成民眾的認定了。

婦女的弱勢爭議性,如果再與兩年前,同樣調查的結果來做比較,更可凸顯出來。兩次的弱勢團體認定排名,第一組的「弱勢中的弱者」,兩年來都沒變化,殘障、老人和低收入者都包括在其中。第二組和第三組的弱者成分卻有變動,尤其是最受爭議的第三組的組成群體變動最明顯。兩年前,老兵和原住民的弱勢身分最具爭議,兩年後都變成了婦女。這種變化的背後是不是也透露了什麼樣的社會政治訊息,倒是值得婦女運動和女性主義者去加以深思的問題。

從這樣的社會調查結果看來,一般社會及民眾心目中的弱勢團體和他們願給予同情和支持的弱者,的確是跟近年在政壇突然活躍起來的那些自稱弱者的政治人物,有很大的出入;尤其是被朝野兩黨視為「選戰活棋」的婦女保障名額,更是有值得檢討的餘地。只要檢視一下兩黨提名的女性候選人政經實力和背景,就大大讓人質疑,那些上了檯面的女性政治人物,還能再靠「弱者」的名,去為她們背後的強勢團體奪取更多政治分配上的實力嗎?

(蕭新煌為中研院民族所副所長)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