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這是3年前智鈞與王東明老師的相遇時,王東明老師給予的問題。
這個問題令當時的智鈞感到驚異,他意識到「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這麼容易的一句話,卻鮮少被正視。
智鈞想了一會兒,回答著「我想成為一位主持人」東明老師沉思後隨即又拋出了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主持人?很好啊,主持人很多種 張小燕是主持人,陶晶瑩、吳宗憲也是主持人,主持人如此多樣,你想成為哪一種?」
第二個問題:「 3千塊與3萬塊的主持人,你想成為哪一種?」
東明老師如此具體且深入的問題,超出了智鈞的想像。
「我想成為三萬塊的主持人」 這次智鈞很快地便回應東明老師。東明老師繼續問著「3萬塊的主持人應具備什麼條件、能力,是3千塊主持人所沒有的?」智鈞相當的訝異,原來3萬塊跟3千塊之間,竟是這些細節拉開了它們之間的差距!
智鈞遇見東明老師之前,許多方面相當的生疏,包含儀態、姿勢、台風、話題 內容,距離3萬塊的目標,有很大一段差距,上完課東明老師後給予的啟發,讓智鈞開始深思「我該具備什麼條件,接下來我該做什麼樣的事情?」
兩年後,智鈞主持了另一場活動,這些年來他所努力的,已往他想去的目標前進了。
「麥香魚的啟發」
籌備尾牙案子的智鈞,被一陣從旁冒出的嬉鬧聲吸引著注意,望向那聲音的來源,是一群高中生正開心喧鬧地談著彼此周遭的趣事,但由於聲音實在太大,令智鈞的注意力些許被分散了,忽然智鈞聽見,學生群中有一位同學問他的朋友「诶?為什麼你每天都吃麥香魚啊?」
「因為我喜歡吃麥香魚,所以我點麥香魚,每次我都點麥香魚」朋友如此回應著。
這句話智鈞深感興趣,智鈞思考後,發現這段句子的組成相當有趣,因為這不正是完美的表達了「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應有的準則與過程嗎!?
「因為我喜歡吃麥香魚,所以我點麥香魚,每次我都點麥香魚」
這句話帶給了智鈞,什麼樣的啟發?
智鈞舉例並解釋著:「因為我喜歡玩水,所以我開始游泳,我每天都在游泳。」
隨著每次的練習,我的泳速可能越來越快,甚至可能成為國手代替台灣出國比賽,但結果並我沒有,但在持續游泳的日子獲得了健康,持續的做一件你喜歡的事,將使你改變不同。
在麥香魚給予的啟發後,智鈞開始思考著,該如何將這想法,傳遞給更多人知道?
於是智鈞將這段話,寫了下來,組成了一段公式,這是一個讓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的公式:
我想要_____(願景)
所以我_____(行動方案)
每天我_____(持續)
(智鈞分享給大家的「夢想公式」)
智鈞解釋著公式,應該如何的被套用。
「我想要」是目標,必須使他它清晰了解你想要什麼。
「所以我」是執行,依據你想要的目標,擬定方案、計畫並實行。
「每天我」是恆心,你必須持續的做,才能抵達你想要的位置。
來看看張智鈞當天精彩的分享!
專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