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讀者回響

遠見編輯部
user

遠見編輯部

1992-08-15

瀏覽數 9,800+

讀者回響
 

本文出自 1992 / 9月號雜誌 第075期遠見雜誌

政府缺乏遠見

教育是一種長期投資,對國家的現代化極為重要,可以藏富於民。誠如高希均先生所說,一個國家如果不重視教育,或者以政治掛帥,則難逃「一根扁擔」的命運。中國以前的社會就是這樣,幸好中共領導人已認清這一點,進而大力提倡改革開放,雖無遠見,但能「悟以往之不是,覺今是而昨非」,也是不錯了。

反觀今日自由中國台灣,教育普及已入先進國家的水準,加上政策的配合,創造出經濟奇蹟。美中不足的是,我們的產品只能停頓在某一層次,無法進一步提升,所以勞力密集的產業紛紛出走,高科技的產品零組件也常受制於他人,以致對日本貿易逆差日益擴大。

同時經濟成長不少是犧牲環境品質換來的,否則今日也不致要花費近千億經費於環境的改善上,因此得失評估是一件值得吾人省思的事。

平心而論,經濟成長與環保之所以無法齊頭並進,政府缺乏遠見及教育偏差均為主因,而政府缺乏高素質的幕僚人材,追根究柢也正是教育政策失當所致。

雖然我們教育普及,但教育方式偏重填鴨,理論與實際又無法配合,尤其缺乏公民道德教育,以致在力求經濟成長的同時,也衍生許多社會問題。

俗語說:「十年樹人」,有遠見的政府應重視教育投資,切莫急功近利。歐美日等先進國家之所以有今日成就,正是人家重視教育的結果;如瑞士百年前也是一個髒亂的國家,但後來瑞士政府警覺到唯有在教育上落實環保理念,並經歷數代的努力,才能建立今日「人間天堂」的美譽,可見事在人為。

淡水 鄧鴻源

台灣是家更是根

閱讀貴刊八月號「我是第一代台灣人」,心裡很激動。在現階段統獨意識不斷被強化,和大陸關係互動愈趨密切的台灣社會,身為外省第二代,幾乎無可避免地面臨「認同」那塊土地的掙扎。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妻子是台南人,更有許多本省籍好友;每當好友聚會、臧否國事時,觸及「認同」問題,氣氛立刻微妙而尷尬。

而今,看到報導中許多同為外省第二代的子弟,坦坦然然宣稱對這片土地的熱愛,終於使我也有勇氣重新省視、定位自己,台灣不但早已是家、更是根!

中和 呂文欽

教育為國家之本

教育為國家之本,因為有良好素質的國民,才能提促進國家的富強,為今世界各先進民主國家之成就即為顯例。

長久以來,我國教育成就斐然,文盲日漸減少,高學歷之國民與日俱增,儘管如此,我國教育仍有些值得檢討之處,例如升學主義造成惡補風氣的氾濫,以及學校之軟硬體設備仍有待改進等。

就前者而言,僧多粥少及文憑主義是根本原因,如能廣建學校並落實證照制度,則可消除升學主義所帶來的弊病。

就後者而言,教材應做適當改良,多選擇能反映地域色彩的文章,並且力求生活化,避免晦澀或政治性文章的編人。此外教師對學生之比例應提高,硬體設備也應充實,並縮短城鄉教育資源的差距。

與先進國家比較,我國教育經費仍嫌不足,應逐年提高,畢竟這是一種投資,也是一種軟體建設。

總之,教育乃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神聖事業,豈可等閒視之?

北市 陳振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