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了20年的教改,一路求學上來,學生們在教科書、考試中,得到好成績,也考上好學校,然後呢?
畢業後的失業問題,追朔到教育根本,當孩子太晚探索個人性向,加上父母強勢主導孩子學習方向、學校只重視升學率,到整個社會太強調學歷。真正的人才,可能就這樣被埋沒了!
跳出唯一考試升學的那條路,才有可能探索自我,去發掘自己的專長,課本以外的學習,愈早開始、愈多元,才能讓方向更清楚。
教育的理想實為「全身穿便服」,依照自己的喜好,走出自我風格,若將「制服」套在所有學生身上,拿了一紙文憑,卻不見得讀出興趣。
勇於離開安全、舒適的路,讓孩子們多元嘗試,及早探尋自己的夢想,知道自己現在正在做什麼,才能距離夢想愈來愈近!
(文:Wayne 圖:flickr Claire mono)
【原文節錄】
課本之外,你還有很多選擇
眾所矚目的12年國教,終於在今年上路,但比序方法與志願序扣分制度,讓升學體制更混亂,有人高分低就,甚至申請不到學校,引起不小反彈。真正理想的教育,應該是讓孩子們「全身穿便服」,依照自己的性向喜好,穿出獨特風格,但台灣的年輕人卻總是受限於傳統教育觀念,反而阻礙了生涯發展。常態教育並非不可行,但也能有不同選擇。打破傳統升學思惟,自學可以很快樂;跳出舒適圈磨練,人生更有競爭力,年輕世代不該只有悲情,多元嘗試、勇敢逐夢,絕對能迎向光明未來。
12年國教今年第一屆上路,紛爭不斷,比序方法與志願序扣分制度,搞亂了整個升學體制,不少人高分低就或申請不到學校,哀鴻遍野,家長出來抗議。但在主流之外,台灣也有部分年輕人,早已跳脫傳統升學思惟,勇敢跳出舒適圈,走自己的路。事實上,真正理想的教育應該是「全身穿便服」,讓每個孩子依照自己的性向喜好,穿出自己的風格。
一般而言,學生大致可分為三種,一是擅長念書的(學科),一是擅長手作的(技藝),但最多的是夾在中間。廣設大學的結果,造成中間群組大肆膨脹,因為找不到擅長領域,容易高不成、低不就。也使台灣學用落差情形嚴重,人才供需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