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用選票抗民主?

遠見編輯部
user

遠見編輯部

1992-06-15

瀏覽數 13,650+

用選票抗民主?
 

本文出自 1992 / 7月號雜誌 第073期遠見雜誌

一九九二年雖然才過了一半,今年的風雲人物卻已經躍上世界的舞台;搶盡鏡頭焦點的不是殷商富賈、不是爭權的政客,而是從美洲到歐洲到亞洲,一群又一群憤怒的選民。

跌破眼鏡的選情輪番在各地上演;法國自從戴高樂於一九五八年建立第五共和以來,一直是歐洲政情最穩定的國家,今年執政的社會黨卻在二十二個地方選舉中接連敗北,總理科松夫人跟著一鞠躬下台;過去沒有人會想像南韓執政的民主自由黨,竟無法獲得國會半數席次,但三月時,南韓的選民用選票寫下這項歷史;二次大戰後對納粹影子避之唯恐不及的德國人,卻在兩個邦的選舉中,選出激進、排外、以納粹傳人自居的極右政黨。

選民不再按牌理出牌

今年,今每個國家的政客捏一把冷汗的,不是政敵而是選民,因為他們不按牌理出牌了。

選民在想什麼?

義大利的羅馬觀察報以一句話來形容現今歐洲選民的心情:「受夠啦!」同樣的聲音,出現在美洲、亞洲似乎也都非常合適。

共產主義垮台,過去眾所期待的黃金年代來臨,可是一枝獨秀的民主社會卻如洩了氣的皮球。

特別是在歐美,許多人原以為冷戰結束,日子該更好過;就像倫敦國際戰略中心主任法蘭科所說的:「現在國家不需要再把精力花在對抗外來威脅,所以大家認為它必須、而且應該有能力解決自家的問題。」

事實都是,冷戰的外衣脫去,暴露出每個國家內在的問題,也赤裸裸顯示政府與制度的無能為力。就像美國卡內基研究中心一名專家所感嘆的:「九0年代是個歷史翻轉的年代,只可惜所有民主社會的成熟政黨,到了最可以表現的時刻,卻都一副不良於行的模樣。」

政治家心裡也明白。所以今年選舉的一項共同特徵就是沒有人談外交事務;為了贏回選民的心,各國候選人都把政見焦點放在國內問題上。不過,似乎效果不彰。

四月初,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科林頓連續贏得幾個州的民主黨黨內初選。諷刺的是,稍後一項調查發現,六六%投票給科林頓的人都表示,這是無可選擇之下的一種選擇。「沒有誰真正相信他一長串的政治諾言是可以兌現的支票。」一位受訪者表示。

洛杉磯的暴動震驚了全世界,美國評論家懷特說:「這雖是個新事件,卻也是個老問題--種族與貧窮。歷任總統都說要解決卻從未實現。現在很多人開始認為,問題只會像美國街頭的遊民一樣,越來越多!」

現有制度令人不滿

從澳洲到奧地利、從日本到義大利,越來越深的經濟衰退,越來越高的失業率,已經把許多人推向社會的邊緣,也製造了更多不滿現有制度的人。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德國一名新聞評論員指出:「政府認為民眾難以治理,民眾卻感覺他們從未被好好治理過。」

民主的好處就在可以選擇,但現左許多人發現,即使擁有選票,也沒有什麼可選的。

過去法國政壇有所謂「十年之癢」的說法;選民每隔一段長時間,就會轉過來把票投給在野的大黨。可是今年不僅社會黨大敗,連另一個大黨,偏右的法國民主黨,也照樣在此次的地方選舉中吃癟。

巴黎街頭一名示威的學生說:「不同的人,提出的卻是一樣不新鮮的政見,我們要選誰?」

然而,今年各國的投票率並沒有因為民眾的不滿而降低,相反的,有些地區如比利時、德國等,民眾投票反而較前踴躍。只是,選票的意義已經和以前不一樣了。

在這一次德國的地方選舉,投票給極右派的人中,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人真正反應了他們的政治立場;根據調查,更多的人純粹是為了表示「不爽」。

過去在法國一直沒沒無聞的兩個小黨;綠黨與環境黨,今年則共囊括了一三.五%的選票,而極右派的國家前鋒黨(National Front)竟得到一四%的選票。

媒體分析指出,民眾這樣做,與其說是支持小黨,不如說是想給大黨一點顏色,懲罰它的無能。

義大利新進崛起的北方聯盟黨,也全拜一群年輕、不滿主要政黨的選民賜票。

而在美國,布希與科林頓的選戰尚未白熱化,半路都又殺出個既非共和黨又非民主黨的斐洛,其聲望調查還領先群倫。

用選票表示反對

科隆大學教授史渥茲形容:「民眾不是以選票表示支持,而是以選票表示反對,因為到了二十世紀末,選票找不出真正的領導者。」

「發現天下烏鴉一般黑,卻還得要在當中做選擇,是最令人憤怒的 一件事。」漢城的一個家庭主婦在步出投票所時,向記者丟下了這句話。沒有人知道她把票投給誰了,只知道她誰也不信。

沒有期待,毫不信任,這是今年全球選民對選舉表現出的共同特點。

(取材Time)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