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市郊工業區。步入大同公司的相關企業中華映象管,觸目所見,多種族員工在同一條生產線忙碌--膚色黝黑的是印度人,身材較瘦小、常例嘴笑的是馬來人,從旁指導的現場管理組長則多是「留田台僑生」。
據馬來西亞政府統計,一九八六年起,台灣廠商投資的金額累計高達四十九億美元;馬國已成為僅次於大陸,最受台商青睞的投資地區。
目前,共有六百三十餘家台商進駐馬國,電子電器製造業占四成。一九八九、九0兩年,台商投資總額更勝過日本,拔得大馬外資頭籌。
在競相爭取台資的東南亞國家中,馬來西亞為什麼能脫穎而出?
政局安定、勞工教育程度高、土地低廉都是優勢;但很少人注意到馬國另一項豐沛資源--它擁有全世界最多的留台畢業生。這三萬多名大學生熟稔兩國的社會、文化背景,英文、馬來文、中文又都能琅琅上口,正好擔當台商落腳大馬的橋樑。
留台僑生穿針引線
成大會計系畢業的陳志成說出自己對台商的感覺:「多少有點親切感,也很樂意對台灣有所回饋。」因此,原為台灣汽車零件代理商的他,多次扮演穿針引線角色,義務協助台商處理購地、建廠、申請執照等繁瑣事宜。
從參與中,陳志成發現,剛來到馬來西亞的台商迫切需要有人引領他們熟悉馬國的法令制度、建立人脈、提供專業諮詢。
他有感而發地指出,到馬國投資的台商十之八九出身中小企業,精明靈活、能省則省,「但似乎習慣於台灣許多事情的「彈性」處理方式,初來乍到時,常常「不小心」違反此地法令。」
他舉例,馬國政府對工廠區位、廠房規格和建材都詳細規定、嚴格查驗。部分台商為節省成本買了農業地預備建廠,或蓋廠房以三夾板刷上漆代替實心牆,最後仍難逃被取締的命運。「如果有人提醒他們馬國很難鑽法律漏洞,許多水土不服的情況不難避免。」陳志成用略帶福州腔的國語,神情嚴肅地說。
而對技術密集產業為主的台商企業,眾多留台期間主修理工科學的畢業僑生,正好能夠擔任「承上啟下」的中層主管。
中華映象管總經理李茂宗認為,該公司大馬廠的產能超乎預期的水準,留台幹部功不可沒,而競爭對手日本廠商在泰國投資的映象廠,建廠時間較久,產量卻落後一截,「就差在沒有中階人才協助落實技術轉移。」
到校園「預約」僑生
留台人固然能為台商安內攘外,台商則挾經濟實力,扭轉過去三十年來,留台畢業生在馬國就業市場的頹勢。
一位在台商公司當財務主管的老留台人回憶,二十幾年前剛從台灣回國,找工作處處碰壁,好不容易在日資企業覓得一分差事,「薪水只有留英、美同事的一半。」苦熬多年後,他雖升任主管,升遷速度仍比別人慢。因此,當他看到台商在報上的徵人廣告明列「留台畢業生優先錄取」,便毫不猶疑跳槽,「我們總算揚眉吐氣了,」他的聲音裏有藏不住的心酸。
事實上,留台人此刻的搶手程度幾達供不應求。部分未雨綢繆的台商直接到台灣的大學校園內「預約」僑生。在麻六甲設廠的華隆企業不但到逢甲技術班求才,甚至進一步安排僑生回鄉參觀華隆當地的紡織廠。
但如同新婚夫妻度過蜜月期後,必須迎接現實生活考驗,台商和僑生的合作也正經歷一段調整期。
薪水、工時是較常引發扞格的原因。部分年輕的留台人大學畢業後曾在台灣工作。拿的薪水和本地畢業生相同;回到馬來西亞後,較難適應薪水驟減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現實。
一位因薪水問題跳槽的留台人承認,自已的心理不平衡:「特別是和台灣派來的同事比較時更「火大」。兩人學歷相當,他除了本薪照台灣水準,還有出國津貼。算一算竟然是我們留台人的二倍。」
宏碁電腦馬來西亞廠總經理李焜耀從企業經營者的角度認為,台商作法無可厚非,因為「馬國的物價指數比台灣低了很多」,他在派遣馬來西亞籍的員工回國工作時,一定事先告知減薪之事。
準時下班像做虧心事
留台生較不能接受的另一點是必須經常加班。「在台商企業做事,工時比日資、美資的公司長,準時下班好像做了虧心事。」幾位留台人異口同聲地說。
先進電子總經理陳俊沿認為,台商絕不會故意佔便宜,「完全是管理觀念不同。」他舉例,在台灣的中層主管幾乎沒有人時間一到就走,事情沒完成的話往往要拚到天亮,「這是主管責任心的表現。」
相對的,部分台商也坦率表示,或許留台人從小在缺乏競爭氣氛的馬來西亞成長,苦幹精神不夠,「效率和應變的彈性應再加強。」
駐馬台北經文中心經濟組組長王朝和觀察,台商的衝勁和打拚精神正對留台人造成心理衝擊,甚至帶動留台人的創業企圖心。
跨出創業步伐的留台人和台商有兩種合作型態:一是合夥經營;一是成為台商的周邊工廠,例如出現在檳城,由留台人合組的小型電子零件廠。
「往後,雙方一定有更多合作機會。」一九八六年就到馬國打天下的陳俊沿樂觀預期,他的合夥人、也是留台僑生的許漢通則在一旁額首同意。他們是檳城共同創業的先驅,在急性子的陳俊沿和慢條斯理的許漢通搭檔下,先進電子不斷擴展規模,產品甚至回銷台灣。
然而,台商雖和留台人已建立良性互動基礎,有利台商發展,中馬兩國的經貿關係卻在近期亮起紅燈。
馬國勞工已出現人力不足,中馬投資保證協定的洽商遲遲未能定案……,種種因素使經濟部次長江丙坤在五月底批評馬國投資環境惡化。
只不過,當泰國、菲律賓的政局持續動盪,印尼投資環境又未臻成熟,台商還能有多少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