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產業界目前正面臨勞力成本高漲、技術不足、市場競爭激烈、保護主義抬頭等諸多問題。為求生存,除了加強管理外,只有發展高科技產品,麥道投資案便在此環境下誕生了。政府擬定投資二十億美元取得麥道公司百分之四十股權,並在我國生產MD-2民航機的機身與機翼,試圖以此躋身為世界著名的飛機製造地。
產業科技發展的瓶頸
「高科技」現在似乎已成為「高利潤」的代名詞,無論是開發中國家、新興工業國家,甚或落後國家,大家都在覬覦這塊大餅。但是,這得要漫長經營,並非一蹴可及,也無捷徑。這些非先進國家在產業科技的發展上,大多會遭遇到如下問題:
一、本身工業基礎脆弱,在科技發展過程中,很容易「眼高手低」或「操之過急」;
二、制度不建全,常欠缺充分的專家支援,影響決策品質;
三、科技研究的分工與管理技巧生疏,執行效率偏低;
四、市場開發與銷售能力有限。
產業技術主要涵蓋設計與生產兩個層次,台灣早期設立加工出口區所引進的,不外是製造與生產管理方法。產品本身或生產設備的設計、特殊製程等,則多由國外提供,外商甚少願意培植設計人才。因為設計在產品中佔有極大的附加價值,而我們所賺的便是微薄的下游加工勞力。
這種「垂直分工」模式,至今仍存在各種產業中,主要的癥結在於國內設計能力普遍低落。而產業升級即在建立自主的設計能力。
如果投資麥道公司,僅為了我國生產MD-2民航機的機身與機翼,甚或裝配整架飛機,會不會又淪為早年的「汽車工業」的模式,變成「飛機裝配工業」,到頭來還是在賺勞力,只不過這次的飛機產品比汽車的名稱響亮些罷了。
有識者認為,此項投資可帶來九十種零件工業,對提升我國中小精密工業有很大的效果。不過,以我們目前的科技實力來看,連外銷自行車的變速齒輪都還受制於日本,是否可因麥道案而扭轉情勢,仍有許多疑問。過去的華同案、汽車工業發展政策、科學園區之設立等,均負有這項共同的任務,但對提升國內產業科技實力,仍然很有限。
事實上,IDF戰機或飛彈研究所累積的技術經驗,以及未來龐大的建軍預算,就是一個最好的機會,來發展零件工業與飛機裝配工業。而且這些技術都是在本土一點一滴所累積的,市場也很固定,一切操之在我。
台翔案是項新嘗試,能否達成任務仍然未知,如再加上麥道案(民航機),以國內脆弱的科技實力與有限的研發人才,在效果上可能會打折扣。
要突破困境,唯有加速培植設計人才。必須由改進工程教育的缺失、鼓勵廠商投入研發,扶植企業的研發能力,並加強科技研發管理的技巧,整體來推動,才能見成效。
另外,在鼓勵企業的研發能力上,可以考慮將一部分IDF戰機或飛彈的零組件研發,在確保無企業風險的前提下,委託合格的民間企業來進行,並予以輔導。由點而逐漸擴散至面,才能落實產業技術的提升。
在引進一項高科技時,最重要的是考量本身是否有能力吸收消化,進而超越,切忌「眼高手低」,或「操之過急」。因此,以國內的現實環境來說,純以商業效益考量麥道投資案,在現階段乃是較妥當的作法,至於提升國內科技的實力,不需寄予太大希望。
(黃秉均為台大機械工程系教授)
(本專欄反映專家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