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低垂,夾著鹹濕味的海風迎面拂來,一陣陣船引擎的發動聲,畫破了基隆小漁港的寂靜。在一艘略顯斑駁的中型漁船上,看到的不是黝黑精壯的打漁郎,而是穿著整齊、手提公事包的船客,他們顯然不是去從事海釣活動,海峽彼岸才是他們的目的地。
目前兩岸不准直航,愈來愈多民眾卻循著這種只有走私偷渡者才走的方式,藉海釣之名,到福州或廈門處理急事--二十四小時內即可來回,只需一張海釣證,及數千元的花費,比起目前需經由香港換機飛大陸,要經濟省事許多。船一出港,港務局也無法管制。
海運直航自行變通
三年前擔任昌宏海運總經理,現任六遠船務代理公司總經理的曹正植,開闢了基隆--琉球--上海的探親客輪,一個月四班,不必轉船,票價等於當時飛機票價的一半。開航三個月,班班客滿。
這樣的航線,因政府擔心造成兩岸直航的假象,被令停駛。曹正植指出,這艘當時花費四百萬美金改造的三百人客輪,如今兀自停在台南碼頭。已沒有人敢再冒然經營兩岸客輪。
香港是現今兩岸不直接通航的最大獲利者。海運業者指出,光是在香港轉口的卸貨費、碼頭費、船舶費及稅捐等,每年我國就要奉上大筆外匯。雖然羊毛出在羊身上,航運業無需負擔轉運成本,但凡事得透過香港與大陸內地聯繫,費時又難以控制,國內航運業者對兩岸直航仍是樂觀其成。 由於台商至大陸投資設廠的規模愈來愈大,自台灣輸去半成品及機件很多,在貨源有增無減的現況下,「即使是空櫃回來,我們還是很有利潤。」國星船務代理公司副總經理邱明雄表示。
事實上,目前已有船隻彎靠第三港後,原船直接航行於兩岸之間。根據基隆港務局在去年的調查,至少有十家外籍船公司,使用二十艘權宜籍定期貨輪(如巴拿馬或賴比瑞亞籍,可通行於世界各港口),彎靠香港、釜山等港口後,直接開往大陸重要港口。因可省下大筆貨櫃裝卸費用,而大發利市。
近幾年來,航運業者已建立起兩岸貨運的合作網路,在一些大陸城市,有簽約的代理公司幫忙盯貨,透過一些台商作先導,在中共官方、和當地人脈的關節上,愈打愈通。「將來直航後,這些和中共官方打交道的經驗,對我們自行設置分公司或代理處,有相當大的幫助,」怡和(中國)運輸公司推廣部經理蔡京宏表示。
面對直航後,相關法今的變更,業者也自有一套變通方法。
依照現行大陸政策,兩岸航權為國內航權,直航後,外籍船將不得航行其中。而現今大多數國內業者均租用巴拿馬、賴比瑞亞籍的權宜船,屆時可能無法加入兩岸航運行列。但船務代理聯合公會理事長周家獻表示,只要將船過戶給國內業者,在我國登記,即可成為國輪。
以兩岸船運活絡的程度來看,國內航運業者,已在現行的兩岸政策及航行法規中,變通出一套生存法則,包括票價訂定,航線規畫等。
航空業者望穿秋水
與海上交通相比,台灣海峽的上空,可要沈寂多了。這些年,國人探親之路大多搭國泰或華航至香港,再轉搭中國民航或港龍航空赴大陸,「國內民航業者只能眼睜睜看著,每年龐大的外匯送到香港及中共的口袋裡。」大華航空總經理斯重慶發出不平之聲。
為了自救,也為了搶先機,民航業者在三、四年前便積極運作,一方面組成考察團赴大陸,多家皆與中共民航單位簽下「意向書」;另一方面則添購新機,四處挖角,提升飛航能力及人員素質。
民間對直航的預期心態,在七十九年九月亞運前夕達到高峰。當時政府考慮以包機直飛北京參加亞運,各家航空公司爭相競標,希望成為四十年來第一架飛往彼岸的台灣飛機。
亞運之後,兩岸通航問題仍原地踏步,澆熄了民航業者的希望之火。當時訂購新機最力的台灣和馬公航空,如今都面臨新機閒置或無法充分運用的困境。其他如大華、復興、永興航空也都疾呼政府儘早開放直航。華航、長榮和遠東,則抱保留態度,宣稱一切靜待政府的決策。
大華航空總經理斯重慶認為,「愈晚直航,我們談判的籌碼就愈少」。他指出,大陸的機隊原本比台灣的老舊,人員服務品質也為人詬病。但最近,大陸添購了二十五架全新的MD-80,老舊飛機都飛內陸了,台灣的飛機全部加起來,也拚不過大陸。而在服務品質上,大陸也開始注意了,很快就會趕上台灣。
「雖然我們的人事、油電成本和票價都較大陸昂貴,但是飛航於兩岸間的幾乎都是台胞,國人習慣搭好的飛機,享受好的服務;」復興航空總經理林嘉政樂觀地分析,「大陸服務業的行銷觀念和技巧,跟台灣差很遠,所以不見得我們的票訂得比他們賈,生意就搶不過他們。」。
台灣航空董事長廖名鴿,則將目標放在日本--台灣--大陸的三角關係上。他認為就我國現況,無法取代新加坡或香港,成為西太平洋轉運中心,因此,較可行的目標是成為日本--大陸的轉口中心,及日商在大陸的投資伙伴。
他分析,日本人在大陸做生意吃了很多苦,主因是語言不通、歷史情結,大陸人民對日本人並不友善。在運輸方面,大陸只開放幾個機場讓日本飛機降落,貨運路線需彎繞上海再到日本。因此兩岸若能直航,我國可望先成為東亞的轉運中心。
搶先機,占市場
當初最早向交通部申請直航台北--廈門的永興航空,更積極提出兩岸直航近、中、遠航程的航線規畫,促請政府會同國內民航公司協商分配航線,並建議由海基會出面與大陸磋商。
儘管國內業者對兩岸直航的問題,有不同的考量及反應;對直航後的廣大市場,卻是一致看好。
經過這幾年的摸索與觀察,民航業者在技術和兩岸航程規畫上,都已做了整套沙盤推演。遠東、大華、復興及華航都表示,「技術方面都沒問題,剩下就看政府如何與大陸談了。」
「業者現在是占機會,搶市場。」華岡船務代理公司董事長洪清潭說。「誰都不要作檯面上的第一,但誰也不要當老三。」海洋大學教授尹章華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