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直航被當作兩岸發展的一種籌碼時,一場豪賭已經展開,賭的是人民的利益。
究竟兩岸直航的意義與目標在那裡?直航的利弊得失如何?贊成直航與反對者的爭執聲浪愈大,答案卻從來不清楚。
缺乏對問題的釐清,使尋求民意的過程症走向偏頗。行政院陸委會三月間所作的民意調查顯示,有六六.三%的民眾贊成三條件(中共承諾不以武力犯台、兩岸在國際間相互尊重、不否定對方為政治實體)都實現,才開放兩岸直航。恰恰與陸委會月前的政策相符。
自行在今年年初,針對社會菁英作問卷調查的立委林正杰,卻不相信陸委會此分問卷的客觀性。「導引意味太強,」被歸類為統派的林正杰自稱他的問卷中,有八0%的人支持直航,而且是沒有預設立場的反應。
贊成和反對此時開放直航者分作兩大陣營,各論其是,卻又都有盲點。
通航影響安全?
安全問題是戰場之一。
「一旦開放直航,中共裝載一船軍隊、特務人員開過來,到時怎麼辦?」交通部官員曾經作過一分報告,以安全為不能直航的理由之一。陸委會在一分「現階段兩岸不宜直接通航問題」的說帖當中,也指出,如不考慮中共武力犯台的潛在威脅和在國際社會全面封殺台灣活動空間的敵意,而開放直接通航,將會「進一步模糊民眾的敵我意識,影響軍隊士氣,削弱我無形戰力;」並且偷渡、走私必然增加,影響台灣社會安定。
「模糊敵我意識、緩和兩岸緊張對立,不正是我們的目標嗎?」一位贊成直航人士提出懷疑。「如果中共武裝部隊過來,台灣沒法掌握,那早就完了。」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所長林郁方認為「軍隊闖關說」無稽。但是他也同意,防犯走私、偷渡的成本,必因此增加。
「雖然直航可以消除兩岸隔閡,但問題也跟著出現,」陸委會副主委馬英九憂心:「為什麼要讓它在這麼短的時間內發生?」
反對者對安全問題採取守勢,直航擁護者則認為主動出擊,更可增加台灣的安全。一些經濟學者認為,由直航繼續帶動台商到大陸經貿活動,建立台海兩岸的緩衝地帶,對台灣毋寧更好。
經濟羅生門
直航對經濟層面的影響,是另一場更複雜的羅生門。 對早已不耐煩等待的大陸台商而言,直航最直接的好處就是節省成本、時間。自已擁有海運部的台塑企業算得清楚,「從台灣經香港到廈門,一個二十呎貨櫃要一千四百多美元;直航的話,應該不超過三百五十美元,台塑海運公司經理蘇忠正估計:「現在運費卻要占到總成本七.五%。」
「台灣要成為西太平洋轉運中心,直航也具有正面作用。」交通部航政司長朱永荃承認。
循線發展,直航可擴大台商的經貿活動,更進一步掌握大陸資源,進而增加台商在大陸的影響力。
另一些業者則擔心,開放直航會延緩台灣產業升級的腳步,最後輸給大陸。
業者中有一群反對直航者,也是從成本與市場考量。海運業中輪船公司的估量,最常被行政單位用作支持不解禁的聲浪。
「沒有利潤就沒有營業價值,」海運研究發展協會秘書長馬天澤分析,大陸市場特點是分散,雖然台灣對大陸貿易額年年增加,沿海十四個重點港口各個拆開,運量就不那麼樂觀,不易維持T定航線,反而造成高運價,貨主也就享受不到好處。
大陸公營數以萬計的海運業依靠政府補貼,競爭力勢必強過陣容相對弱小的台灣同行,是海運業者真正潛在的憂慮。但一位到大陸考察過的塑膠業者卻指出,由於人員、配備不夠精簡,大陸海運業的經營成本不比台灣低,效率卻比台灣差。「況且他們虧本經營也撐不下去。」
海洋大學教授尹章華則認為,利用雙方談判競爭條件,可以去除海運業畏懼競爭的心理障礙。
陸委會副主委馬英九則用公共財的概念,訴說政府的顧忌,「個體經濟成本雖然減少,可是在其他方面如果要付出比較高的代價,過度使用公共財而造成整體傷害,政府就必須防止。」
賭注色彩強烈
但中時晚報資深記者楊渡用經濟倚賴的角度,解釋台灣命定的歸途。他指出,從清朝、日本到美國,台灣一直是依賴外力而生存,如今更不可避免地隨著世界,走上「脫美歸亞」、重返中國經濟圈的路途;台灣無法擁有自主性。既然如此,兩岸經濟上的互賴關係就與台灣的生存命脈相結合,而超越了個體與總體利益孰輕孰重的辯論。
「把所有優勢都磨光,抑制它發展,將來我們還拿什麼來繳稅?」一位航空業者說得赤裸裸。
「現在直航,經濟上對雙方都有利;但政治上,大陸是大贏家。」淡江學者林郁方和立委林鈺祥,不約而同支持政府在政治上的堅持。
林郁方指出,如果現在台灣接受中共要求而直航,中共可在國際上宣傳我們已做了讓步。這會使中共以為有力量迫使台灣,而對它有極大激勵作用,認為只要繼續施壓,便可得到更大成果。「而我們什麼也沒得到。」林鈺祥說。
「政經不能分離」仍是這類看法的最大命題。持反對意見者,則舉出中共最近著眼於南韓對大陸的經貿活動愈來愈多,而支持南北韓同時加入聯合國的動作,似乎可以相信中共在處理兩岸問題時,會有更多的迴旋空間。
一些經驗、一些理論、一些主觀臆測,加上一些客觀推論,證明了直航進展的高度不確定性及直航與否,所影響層面的強烈賭注色彩。
直航只是需要?
直航的「位階」在那裡?缺乏對直航定位的共識,才是造成各說各話的關鍵因素。
「直航問題必須涉及政府對政府的談判,對方還沒有善意回應,怎麼談?」陸委會堅守直航的「政治任務」。
「要把直航視作等值於中共政治讓步的量化估計,把所有對它的要求放在這個籃子裡;」淡江戰略研究所林郁方指出:「除此以外,我們似乎沒有別的籌碼。」立委林鈺祥更喊出:「用直航換外交。」
「人民和人民的往來,並沒有牽涉到最後的政治解決。」立委林正杰則將直航定位為兩岸發展平等、友誼關係的工具。
「不要把直航想像成政治資本,直航只是需要。」資深記者楊渡和經濟學者侯家駒的看法也代表許多大陸台商。
「船、機只是工具,其他什麼也不是。」一位業者更率直地說。
對直航定位的研判不清楚,影響台灣在這一場賭局中後續的牌路和控牌能力。
陸委會認為,如果不能換得中共回應,對直航問題將繼續採取守勢。「發揮八年抗戰的精神。」林鈺祥比政府還堅持。
「我們還有多少時間堅拒直航?」一位學者卻深深擔心錯過時機:「在大陸資本還匱乏、另一波改革正起步時,我們還有一點力氣進去,轉變兩岸經濟關係。」這位學者認為,拖延、壓迫,最後將會輸掉來自民間的政治資源。
轉動的風向球
「把所有經濟條件都殺光,到時候再要直航,恐怕沒人去了。」大華航空總經理斯重慶更顯得憤憤不平。
學者尹章華指出,直航問題中,真正必須和中共談判的是法律上的對等和經濟上的互惠。「天天談,要一年;一星期一次,起碼要兩年。」交大陳光華教授則指出,光是海運業就有許多複雜問題待解決。而究竟台灣還有多少資源和大陸談?「關鍵在美、日、歐、大陸在台灣的勢力平衡能維持多久?」楊渡指出:「愈倚賴大陸,我們談判的資本就愈少。」
一位兩岸局勢觀察者用下圍棋形容政府的直航政策:「只保角,不取外勢,棋路並不開闊。」他指出圍棋好手吳清源的訣竅:「有時在困局中,另闢新路,輕輕逸出才是高招。」
被當作賭注的台灣人民,正密切關注這一場賭局的下一步。
直航或許不是籌碼,卻是兩岸關係進一步發展中,尚未停止轉動的風向球。誰來釐清其中的重重糾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