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薑是老的辣
八十八歲的鄧小平,最近在深圳、珠海、上海地區講了很多令中國人感到鼓舞的話:改革的步伐要加大,要有冒險精神,要「大躍進」。他還進一步說:引進三資企業;不必怕資本主義和平演變。
誰能否認,薑不是老的辣?
如果六四天安門事件要完全記在鄧的帳上--一筆天文數字的負數,那麼,推動改革也要完全記在鄧的帳上--一筆也可能會變成天文數字的正數。
為了鄧的歷史地位,也為了共產黨本身的生存,更為了改善大陸人民的生活,北京祇有一條路--汲取部分台灣經驗,來和平轉變。
令人遺憾的是,來自北京的朋友對「台灣經驗」及「和平轉變」兩個名詞都有反感。
去年十二月初在香港開會及今年二另在澳洲開會時,每當我很中性地提出這兩個名詞時,立刻就會受到他們的異議。
他們認為:「大陸地方這麼大,小小的台灣有什麼經驗可以提供?」「大陸的人口這麼多,小小的台灣居然還想來轉變我們?」
二、從學習超越對方
「台灣經驗」一詞之所以會引起反感,一個主因是大陸認為「經驗」這兩個字都是指正面的,殊不知我們也有「不愉快的」經驗、「失敗的」經驗。在所編「台灣經驗四十年」的序言中,我寫過了「台灣經驗也有其負面的後果,如犧牲環境品質、輕視社會成本。容忍特權與壟斷、缺少社會紀律與現代法令規章,這是中國大陸應當避免的。」
儘管「台灣經驗」也有負面的結果,但其中確實有不少政策是可以使今天大陸經濟起死回生的。如設立加工區,吸引外資;推動勞力密集產業,增加就業;鼓勵中小企業發展,發揮民間活力。這些政策不正是大陸當前吸引外資,發展城鄉企業,深化改革的主幹嗎?
在台灣四十年的成長過程中,對當年世仇的日本,不論政府官員或意見領袖,一再以日本的「明治維新」「日本式管理」精神等等來激勵自己。向對方(包括敵人)學習,才有機會超越對方。
三、不要輸「裡子」
「和平轉變」遭受中共官方排斥,令人費解。鄧小平所說的:「不搞改革開放,是死路一條,」是不折不扣的「和乎轉變」;最近連李鵬,都在提出「積極探索,大膽實驗」。相對於「和平轉變」的是「流血革命」,誰還要以流血的代價來換取經濟改革?
今天北京如果仍堅持共產主義的優越性,那麼共產主義祇有透過和平轉變才有延續下去的可能。我們毋需爭辯,沿海地區的經濟制度是姓「社」(社會主義)或姓「資」(資本主義),祇需指出,靠這種踏實的改革,共產政權才得以避免蘇聯一樣的全面崩潰!
在大陸以和平的方式與台灣及其他地區共存、競爭之中,正應當接受各種好的經驗,來轉變其制度。
一位大陸學者私下說:「為了面子,中共領導人不得不反對和平轉變,多少年他們為了愛面子,寧可輸裡子。」事實上,在多元化的民生社會中,承認某些政策的錯誤,是可以理解的。最近台北官方對二二八事件所做的處理,不僅不是丟面子,而被認為政府終於表現了誠意與勇氣,來化解一次歷史的不幸事件。
在當前北京要求立即「三通」,台北堅持三項回應(和平競爭、政治實體、國際空間),而兩者陷入僵局時,如果北京能肯定「台灣經驗」與「和平轉變」,我們應當認定這是一種可以加速兩岸交流的善意回應。
(高希均所著「經濟學的世界」,所編「台灣經濟四十年」,已由天下文化出版公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