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公布,美國經濟學家席勒(Robert Shiller)、法馬(Fama)和韓森(Hansen)對資產價格的經驗分析,改進了股市、債市和房市等資產市場長期走勢的預測方法,三人同獲諾貝爾經濟學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發表聲明指出,三人的個別研究,「為現今對資產價格的理解奠定基礎。資產價格部分取決於風險和風險態度的波動,部分取決於行為偏好和市場摩擦」。席勒、法馬和韓森的研究影響許多人的投資方式,並促成因風險較低而大受歡迎的指數型基金的盛行。
近來不少務實的經濟學研究,跳開為理論而理論的窠臼,針對實際的市場行為做分析,更能切中一般人的需求,讓經濟學與日常生活更加貼近。
如果他們以得諾貝爾獎的實力,善用對經濟運作的了解,是否有可能預估短期的股市債券走勢,並從中獲利呢?結論是否定的,血淋淋的殷鑑在前。199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麥倫.休斯(Myron Scholes)發展出計算金融衍生工具的布萊克─休斯模型,後來決定直接地介入金融市場,和所羅門兄弟及他未來的諾貝爾獎共同得獎人羅伯特C.默頓共同創建被稱為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的對沖基金。
這個基金最初以10億美元的資本開始運作,第一年極為成功,年平均報酬率超過40%,後來碰到亞洲金融風暴、俄羅斯金融危機,高槓桿運作基金在1998年不到4個月的時間內損失46億美元並導致破產。有兩個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加持的投資,最後成一場空。
席勒、法馬和韓森的研究指出,要預測未來幾天或幾周的股票或債券價格很難,但要預測未來三、五年的走勢卻是可能的。為什麼短期走勢難測?法馬早在1960年代就提出理論,認為短期股價走勢是「隨機漫步」(random walk),無法預測,任何新的資訊很快就影響到股票、債券價格,因此,即使是消息靈敏、專業知識扎實的專家也占不到便宜。
影響股債市場的幾個主要因素:國家經濟狀況、企業獲利、消息,對於前兩者,有些經濟學知識的人還懂得找出答案,對於企業祕密消息,只有圈內人有管道得知,而國家、國際的消息則大多的人難以事先得知。
然而,比預知國家經濟狀況、企業獲利、消息更難的是,知道人有多貪婪。人的貪婪是集體的行為,但沒有人會說出來,無法得知誰會比誰更想多賺一點?誰會比誰更晚下車?誰才是最後一隻老鼠?
近年來股市債市波動愈來愈大,不少散戶受傷很大,專家也表示,看不清楚市場走向。如果連諾貝爾獎得主都沒把握了,一般人還是保守以對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