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香港拓展署副署長周子京談-香港填出新夢土

許彩雪
user

許彩雪

1992-02-15

瀏覽數 13,000+

香港拓展署副署長周子京談-香港填出新夢土
 

本文出自 1992 / 3月號雜誌 第069期遠見雜誌

預計動用近千億港幣的香港新市鎮開發計畫,還未用完一半,已經開花結果,贏得舉世矚目。

香港新市鎮發展有其歷史背景。

二次大戰後,來自中國大陸的移民潮湧向香港,到一九七二年前,已有四百一十萬居民。這些人擠進狹窄的城市,利用每一寸可用的空間搭蓋茅舍,而沒有基本、現代的居住設備;甚至,還時常遭火災、颱風、山崩之苦。

一九五四年,一場毀滅性的大火燒掉了許多人的家,香港政府開始計畫建造低價公屋。而當來自住屋和工業兩方面對土地的需求愈來愈急迫而強烈時,政府有了更大的野心,決定擴展都市、創造新市鎮雙管齊下,而由開發新市鎮作先鋒。

一九七二年,我們訂出了荃灣、屯門、沙田三個新市鎮發展計畫,隨後又增加了五個,這八個新市鎮將容納三百三十萬人口。

向山海爭牠

不像許多西方國家的小規模設計,我們建造的每一個新市鎮,人口胃納從十五萬到七十八萬人。我們必須向海、向山爭地,而這需要龐大的支出。另外,由於私人企業、物主也將介入,就更須有一套清楚的參與程序、規範,因此必須由政府出面領導全局。

一九七三年,新界拓展署成立,負責策畫各新市鎮的建設,成員包括工程師、建築師、林務專家等。

拓展署這些專家在擬訂每一個發展方案時,必須作一連串整合性的可行性研究。計畫一經寫下,必須召開聽證會,廣泛徵求政府內外各界意見。更具體的計畫出爐之後,還要再度舉辦聽證會,才作最後定案。每一次徵詢公眾意見的時間,長達六個月。每星期五出版的「憲報」,則登載了每一個工程計畫、招標的訊息。經實施的計畫,則被寫成一條條規則,以便作為其他城市開發的參考。

我們取得其他單位的配合,首先突破交通問題。八個新市鎮,除了各自有對內的道路系統外,市鎮與市鎮間、市鎮與老的都會問,也建起了和九廣鐵路相接的電氣化雙軌地下鐵路。主幹線之外,立體三線環狀道路、水上交通網路,也一個一個成形。居民最遠一個鐘頭、最快五分鐘,可往來各個市鎮、都會中心,交通不再是問題。

土地的問題相當棘手。我們必須掌握土地的主控權。向土地擁有者購地、換地的過程,一直是我們的最大難題,其中也無法完全阻擋財團的炒作。但我們有一些作法,也許值得參考。由於整地、編地的費用龐大,在某些選定的地區,我們允許私人企業依照開發計畫參與編地,並且可保留部分土地,其餘則歸還政府留作他用。此外,開發者也必須建造若干特定的設施,讓社區公眾使用。

在沙田,有兩個住宅區和遊樂區就是用這種方式發展起來的。世界最繁忙的葵涌貨櫃碼頭,也是透過給予開發者一塊海床,而開發完成。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全世界最大的

新市鎮發展的成功與否,完全看是否吸引人們遷移到那裡,因此必須創造一個較好的環境。我們對新市鎮開發的基本概念,就是要提供一個均衡而自給自足的社區。

一開始,我們就採用由政府提供大部分公屋給新市鎮居民的作法。以人口比例計算,有六0%住在公屋,其中包括四0%租賃,二0%購買。政府給予租賃公屋補貼,三十平方米的房子,一個月租金在千元以下(市區同樣大小的房子,目前已要五、六千元以上)。這項政策把人口從老舊的城市吸引到更愉悅的生活環境來。甚至在經濟情況好轉時,仍然可以接受補助,這使得他們得以提早改善生活水平,並可很快穩定社會。

新市鎮的設計概念,就是希望在城內可自行提供就業機會,因此工業區、商業區就被設計在住宅區的「有效」距離內。為了維持較好的生活品質,環境影響評估更是不可或缺,如果必要,我們也會強力限制產業型態、使用燃料等。

一個新市鎮發展,光是可行性研究,就要二、三年;而到第一幢房屋建造完成,至少要五年。從七0年代策畫興建新市鎮到現在,新市鎮居民用行動證明新市鎮的成功。一九九0年底,各新市鎮總人口已超過二二0萬,預計本世紀末將超過三00萬--相當於全香港六0年代中期人口總數。

在沙田,以前有八0%的居民出外工作,現在則只有三0%必須每天離城。

在二十五年內(一九七三到一九九七年),完成容納三百三十萬人口的八個市鎮發展,香港的新市鎮開發計畫可能是全世界最大的。

眼光遠至二0一一年

我們並沒有設立出太理想化的高標準,我們也不想創造出一些環境不舒服的都會中心;必須隨著時間改變條件,在社會可負擔也願意支持的情況下,隨時調整。

一九七三年到一九九0年間,計算上通貨膨脹,共花了六五%的經費;在這段期間,新市鎮人口的成長率也約在六五%左右。一九九一年度預算六十億元,也只在當年香港國內生產毛額中增加二%。這顯示,我們的新市鎮開發計畫,儘管野心和規模都很大,卻可在社會承受之下完成。

新市鎮的成功,使香港政府有信心將這個方法向老的行政區域推廣。一九八六年,新界拓展署與市區拓展處合併,除負責新市鎮發展外,還負責港九市區拓展工作。新市鎮經驗,也鼓舞若干私人部門在一些大開發案中採用類似的標準:包括人口密度、開放空間設計、住宅和工業區比例等等。

香港新市鎮開發策略是以西元二0一一年作為參考年代,許多計畫都將跨入二十一世紀,而香港也將持續作為東南亞的中心。

(許彩雪採訪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