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藥廠生產專利過期的學名藥,利潤往往有限,進入門檻高的生物製藥成為製藥界的新希望,永昕生物醫藥公司便是一例。
據統計,2016年全球生物製藥品產能將達400-420萬公升,目前全球生物藥品代工廠生產的成長率約16%,預估明年可達65億美元。由於潛在商機誘人,國際廠商爭相卡位,韓國已鎖定生物製藥領域,三星宣布10年內投入18億美元,他們在2011年2月以2.6億美元投入生物製藥代工生產,首座廠房去年完工,2020年營收可望達16億美元。
2001年成立的永昕生醫,自行開發類風濕性關節炎藥物TuNEX,已經進入第三期臨床試驗,國內外公司委託他們開發的生物製藥專案也朝向商品化邁進,他們決定擴大產能,在新竹科學園區竹南基地建造全台灣第一座2000公升的生物製藥生產線,發酵槽預定今年底完工。
2004年,永昕建造第一座生物製藥工廠,就創下台灣第一座採用拋棄式製程技術,他們也是最早拿到FDA生物藥廠認證的業者。拋棄式製程不僅讓生物製藥變得快速、方便,還可大大降低交叉汙染的風險,永昕總經理溫國蘭表示,拋棄式製程使用高分子袋,生產很有效率。
她進一步表示,相較國外不少代工大廠,使用傳統不鏽鋼發酵槽,溶液量大,如果污染整個發酵槽就很難再應用,因此,永昕擴充產能設備和拋棄式製程,相當有利基。
近十年來,生物製藥所需的細胞株品質大幅提升,加上未來個人化醫療的趨勢,時下的生物發酵槽不敷使用,溫國蘭說,永昕生醫可以視製作需求,以單座或多座2000公升生物反應器,為多種生物藥品的量產製造。
永昕董事長林榮錦認為,台灣近年新藥開發已逐步展現能量,配合生產、技術製程、經濟規模等障礙門檻,已具備國際競爭力,未來國際藥廠和國內新藥開發公司將與本土藥廠策略聯盟,聯手搶進國際市場。
(圖片提供∕永昕生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