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簡稱全家盟)不斷在教育會議上呼籲,總統馬英九終於在建國百年的元旦文告中宣示:103年高中職學生全面免學費、大部分免試入學。
多年來的呼籲換得政府的重視與執行,全家盟理應全力響應政策。孰料12年國教推行至今,像一杯走味的咖啡、一曲變調的旋律。
其實,12年國教並非一夕間決定的政策,打從民國72年就開始研議,至今共耗時30年、歷經13任教育部長。按理說,教育部應該大致完成相關的配套措施才對,例如12年一貫課程綱要等等。
豈知12年國教即將於明年執行,問題卻逐一浮現,為達成馬總統的政策,連教育部長蔣偉寧都賭上烏紗帽,表達出全力以赴,完成政策的決心。
儘管蔣偉寧拿出誠意解決12年國教所衍生的問題,不過也讓外界見識到公務機關的鴕鳥心態。去年5月各界都在討論國中會考應該分成精熟、基礎、待加強三等級或五等級時,當時筆者專訪教育部官員時,建議不管是三等級或五等級都會有雜音,為解決免試超額抽籤的問題,五等級顯然比三等級來得合適。
最後,教育部仍決定三等級不會更改。沒想到,才一年時間,5月24日教育部公布「零抽籤」配套方案,教育會考成績將採三等級、四標示,同分超額全部增額錄取。蔣偉寧還掛保證12年國教免試入學絕對「免抽籤」。
而且教育部再三強調是「三等級、四標示」,亦即還是原先三等級的規劃,玩這種文字遊戲猶如自欺欺人的作法。連立委林佳龍都批評為「假三等真七級」。當筆者獲知此政策改變後,有恍如隔世的感覺,心想教育部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說穿了,「三等級、四標示」是今年3月底基北區、彰化縣會考試辦後的產物,這個小規模的試辦美其名是為讓103年的試務順利,實情是為了避免超額抽籤的模擬考試,試圖用科學方法計算出學生的程度落點,以免過多學生免試入學超額比序同分同燈時,被迫抽籤的命運。
只是,這些早能預料到的問題,為何在政策出爐前,無法有完整解決方案,非得邊做邊修,又要想盡理由自圓其說?實在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編按:在師大心測中心規畫下,會考成績將採「三等四標」方式畫分。分精熟(A)基礎(B)、待加強(C),此為所謂的「三等級」。但在這三等級之外還會加上A++、A+及B++、B+,即為「四標示」。因此,未來會考成績單上其實將出現A++、A+、A;B++、B+、B、C等七種畫分標示,此為所謂七等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