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台獨高低調

林蕙娟
user

林蕙娟

1991-12-15

瀏覽數 12,300+

台獨高低調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92 / 1月號雜誌 第067期遠見雜誌

「本黨的歷史雖然短,卻是台灣人的希望,」八十年十一月十二日,民進黨新舊主席交接典禮上,黃信介緩緩說出,「是台灣人的希望。」語調感性地,再重複。

五年來,從曖昧不明地談「住民自決」,到明確地將「建立主權自主的台灣共和國」納入黨綱,台獨聲浪在民進黨主導下急速膨脹,正如它的街頭運動進行曲,由「出頭天」,唱到「全民全勝利」。

民國八十年,是獨派人士口中的「台獨運動年」。

「獨台會」案爆發,史明在日本宣稱,獨台會的主戰場在台灣;陳婉真成立「台灣獨立建國組織」遭通緝;台獨聯盟遷盟回台,郭倍宏闖關失敗入獄,李應元在台現身被捕;五全會後的民進黨,「統一」在台灣獨立的旗幟下,台獨之路愈走愈急。 即使各種民意測驗顯示,台灣贊成台獨的人口還是少數(一0%~一五%左右),但只要國家認同問題一天不能解決,台獨問題就像天生的胎記--掩飾它,還是存在,硬割除它,會留下瘡疤。

褪不去的印記

這塊褪不去的印記,近四年來色澤愈來愈明晰。台獨運動的軌跡,早期因政府控制,主戰場在美、日。民國七十六年「台灣政治受難者聯誼會」通過基本共識--台灣應該獨立,成為台灣第一個在組織章程中明確提出台獨主張的團體。

主席蔡有全、臨時動議人許曹德雖因此入獄,卻打破了台獨不可說的禁忌,台獨運動開始在台灣熱身了。

「以前是台獨理論的釐清,今年進入實踐步驟,」民進黨中常委、台獨意識濃厚的姚嘉文解析。

過去,獨派人士爭取談論台灣獨立的自由,上百種台獨定義雜陳;八十年三月,海內外獨派人士在馬尼拉舉行溝通會議,通過「制憲建國」,釐清了獨派觀念。

從「制憲建國」出發,台灣獨立的意義是:拒絕中共統治;拒絕國民黨在台灣建立中國政府;主張二國二制;反統一;以台灣名義加入國際組織;反對繼續使用中華民國憲法(反修憲,主張制憲);台灣主權不及於外蒙、中國大陸……。

儘管「獨立」的觀念「統一」了,眾多獨派團體則各有不同的訴求重點,「有的凸顯反修憲,有的強調以台灣名義加人聯合國,有的喊執政,有的反國民黨,有的反統一……,」姚嘉文數著,腦海中清清楚楚的一本台獨經。

A型與B型台獨

訴求重點不同,獨派團體表現在運動路線上,猶如一道光譜。

例如,陳婉真的「台建組織」較激進,以汽油彈、刀棒與警方對峙;奉鄭南榕為精神領袖的「新國家運動本部」強調「不怕死」、「有犧牲才有突破」;台獨聯盟第一任主席蔡同榮,回台組成的「公民投票促進會」重視加入聯合國;姚嘉文所屬的「台灣建國會議」重視新國家、主權明確的觀念;也有人把台獨當做選舉資源……。

將光譜上的色彩調和,民進黨的態度代表大多數獨派人士的思考方向--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未來是否建立新國家,是否立即推翻目前的政府?採穩健緩慢的作法。

「維持台灣獨立於中共之外的現狀,國民黨何嘗不也是在做這個工作?」幾位獨派人士認為,國民黨內和他們有部分共識,「只是不願講那麼明而已。」中共向來也稱國民黨安於現實,以台灣為中華民國的作法是「B型台獨」、「國獨」。

而「A型台獨」是指以民眾力量推翻現有體制,不再使用中華民國國號,建全台灣國。台灣的獨派團體幾乎都屬這一類型;其中新潮流人脈廣、資源足,「一派獨大」,已是獨派團體的龍頭。「其他的獨派團體發展空間並不大,」資深政治記者楊憲村觀察。

另一個備受矚目的團體,是今年遷盟回台的「台獨聯盟」。

在海外二十幾年的台獨聯盟,認為台獨的「根在台灣」,因此喊出「島內台獨公開化」、「海外返鄉普遍化」的口號。

八十年,外界熱眼旁觀「土獨」(新潮流)與「洋獨」(獨盟)間的互動關係。

為了避免民進黨疑慮獨盟回台後另組「台獨黨」,重新分配資源,台獨聯盟總本部主席張燦鍙指示:「盟員都要加入民進黨,」並曾樂觀地說:「台獨運動像一個派,更多人回來,這個派會變得比較大。」

選舉熱潮說台獨

「分食大餅,緊張是一定有,」獨盟推薦的國代候選人洪茂坤說起話來,「北京話」、「台灣話」夾雜;「但推展台獨運動,新潮流開個廟,獨盟開個館有何不好?」

儘管策略有異,但兩方都表示樂見更多的人投入。就像獨派團體一致推崇的林義雄所說,「不可能把從左到右的力量都綁在一起,重點是怎麼互相配合。」

獨盟也從不認為入獄是「代價」。「這是策略,」獨盟盟員洪茂坤將黃華的一句話奉為圭臬:「可以透過坐黑牢、群體聲援的方式,凸顯獨立運動。」

三十歲,獨盟代理秘書長邱旭川,在台北士林的獨盟辦公室也侃侃而談:「現身的盟員,決定什麼場合被抓,是選適當時機。」這些都是自我犧牲的造勢「策略」。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選舉總在寒冬,卻帶來政治熱潮。幾次台獨運動的重大突破,往往是在選舉期間,這時社會全面總動員,「平常不會思考政治的人民,到選舉時也會想瞭解,」新潮流系召集人吳乃仁表示,必須趁這個機會讓一般民眾面對台獨問題。

一張張綠色系的文宣上寫著「建立東方瑞士」、「獨立做伙來」、「建國咱一代」、「還我祖國」等字樣,獨派候選人將在年底選舉上面臨真正的考驗。

邱義仁/不以感情導引台獨

「新潮流」雖是民進黨的「非主流」,卻往往左右民進黨對內、對外的政策主張。美麗島系張俊宏曾吐露黨內大將「面對新潮流,他們個個「噤若寒蟬」、「肝膽俱裂」……。」

比起承襲黨外時代「山頭」聚合、結構鬆散的美麗島系,新潮流系意識型態鮮明、組織嚴密,使它顯得小而堅。

新潮流人的特質,在民進黨中常委邱義仁身上具體而微。他提供明確的運動理論基礎,「這方面他非常sharp」新潮流系召集人吳乃仁點出。

意識型態(主張台灣獨立)、運動路線(群眾運動、反對公職掛帥)、理念(爭取弱勢團體、中下階層),組織(訴求群眾而非少數菁英)--一幅脈絡清楚的新潮流架構,得自邱義仁對美麗島事件的反省。

民國六十八年發生高雄事件,黨外領導人物幾乎全被捕入獄。「為什麼美麗島會一夕之間瓦解?」當時遠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的邱義仁思索,「是路線出了問題。」

「美麗島人」除了反國民黨的共同特徵外,「其實各懷鬼胎,把揀到籃子裡的都當菜。」他認為必須有嚴密的組織、紀律,「單一的明星、英雄,不能對國民黨有任何威脅。」

從左傾唯物出發

不同時期,新潮流打出不同的訴求。早期強調「路線」,近三、四年「台獨」成為焦點。

邱義仁表示,新潮流反對以「台灣人的感情」來導引台獨。正如他看待政治內涵,重「理念」超過「人際關係」,「靠「感情」無法作為建國基礎,只是發抒長期委屈,流於省籍之爭而已。」

曾在芝加哥大學接受三年學院式馬克斯思想訓練,邱義仁所代表的台獨主張,是從左傾的唯物立場出發。他認為百年來台灣與中國大陸已發展出不同的政治、經濟結構,兩方面的上層結構也必須與下層一致,「而國民黨政權卻要代表結構不同的中國大陸,」邱義仁不滿。

(林蕙娟)

林義雄/維持大中國沒必要

民國七十八年十一月,選舉之前,旅居海外四年的林義雄,回台發表「台灣共和國基本法草案」,震撼了朝野--這是第一次有人打出「台灣共和國」的旗幟,制定憲法版本。

他在台灣停留不到一個月,製造出突破禁忌的話題「林義雄旋風」,正負評價不一。今年初,他回台定居,民進黨對他寄望甚高,「他應該做領導最前鋒的事。」相識十多年的民進黨中常委姚嘉文說。

但所有熟悉林義雄的人,都發現他原本率直的個性,變得更深沈內斂。

「只是觀察者。」一位資深政治記者點出林義雄的角色。返國將近一年,他避開輿論焦點,沒有入民進黨黨籍,不參加競選行列,只擔任民進黨顧問,為一些民進黨候選人演講助陣。

吳乃仁描述,私下聚會林義雄多問少說,「他最想知道的是,台灣大部分的人在想什麼?」

政治由人民聚合推動

年滿半百,髮色斑白。目光仍炯炯有神的林義雄,這些日子跑遍全省三次「除台東、澎湖外」。自信對台灣不陌生。他接受採訪時總強調:「讓人民更有力量。」「政治是人民結合起來推動,並非靠一個領袖帶著衝。」

「慈林基金會」是他全力投入的新起點。三月底,林義雄在宜蘭五結鄉大興土木,預計兩年,完成一座樓高七層的圖書館,收藏台灣社會運動史料典籍,也是訓練從事社會運動者的場地。

長期以來,一般以「台獨人」標記林義雄,而他認為,早年擔任省議員時期,甚至經歷美麗島事件、入獄、家變,「對統獨的概念都不是很清楚」;真正明確認為台灣與中國要分開。反而是出國以後。他見歐洲國家雖小,而人民素質好、生活品質高,「硬要維持一個大中國完全沒必要。」

(林蕙娟)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