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讀者回響

遠見編輯部
user

遠見編輯部

1991-11-15

瀏覽數 9,300+

讀者回響
 

本文出自 1991 / 12月號雜誌 第066期遠見雜誌

老人需要愛

讀過遠見十一月號「老人痴呆症」一文,內心感觸很深,因為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我家裡。

我爺爺年過八旬,身體一向健朗。一年前,他忽然變得古怪,常常喃喃自語,對著天花板笑。有時他會把衣服穿反,而且只穿一隻鞋子就跑出去。起初我們不以為意,後來愈來愈覺得不對勁,帶他去看醫生,才知道是得了老年癡呆症。

年紀大的人需要青要兒女關心、陪伴,但是年輕人都有自己的工作,不能隨侍在旁。勸他搬到都市和我們同住,他老人家卻習慣於鄉下生活,不喜歡住高樓大廈。我們不忍心放他一人在家,又捨不得送他去養老院,只有請個保母照顧。

他只有看到我們回家時,才有笑容,望著他孤獨的身影,內心感到十分無奈。

屏東 沈威翰

活到老學到老

頃閱遠見六十五期,非凡人物:鄧玉祥/七十歲的「小」學生,欽佩她「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似乎每個人都是一離開學校,就終日風塵,為事業、為前途、為糊一口飯吃。如果從事的行業有充分的智性刺激,則等於上了社會大學,繼續成長;從事的如是純粹體力勞動,那真的聖賢、古書拋一邊了。

無論如何,人事的糾葛和繁雜瑣事總是打破了我們「與古人遊」的單純樂趣。

人到老年,一切責任義務從肩頭卸下,將「退休」視為人生另一階段的開始,珍惜「日漸寶貴」的時光,為自己而活,鄧玉祥女士是一個很好的典範。

台北 杜知穎

讓二千萬人作皇帝

貴刊十一月號遠見主題,由歷史學者許悼雲先生主述的「為新觀念保留空間」一文,提到人類社會的發展中,我們只能知道有「改變」,而不知道「改變」是否等於「進步」?以這個觀點省思台灣社會自三、四0年代的農業生活型態,發展至工商社會,我們有了舒適、富裕的日子,但這是否代表台灣進步了,我想須有所考量。

另外,許先生又談到在觀念潮流改變衝擊的八0年代裡,我們得想想:「舊觀念是否成為我們的束縛?新觀念是否解放了我們?」的確,在新舊觀念、思想浮現眼前時,抉擇不只需要智慧,更要有一分容忍,有一顆不武斷的心,如此我們才能走向民主。不管是執政者或在野者,不應只為了保有既定的權力或報復昔日的恩怨。

孫中山先生本著「四萬萬人作皇帝」的民權思想救中國;現在,在台灣的為政者至少也應本著「二千萬人作皇帝」的民權思想,好好經營我們這塊已歷經四十年滄桑的土地。

台南 王明聖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