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教育部統計,2010年國內碩士生已達18萬5000人;每年7萬人擠入研究所,但只有5萬7000多人可以畢業。
念不下去,或畢不了業,部分學生索性休學。2008年開始,研究生的休學率已破一成,且持續攀高,這還不包含直接放棄繼續就學資格的學生。
此外,研究所的修業年限也延長。以前拿個碩士,只要兩年,現在動輒要三、四年,甚至更久。2000年,碩三以上的學生僅占整體研究生的13%,但十年後的今天,校園裡碩三以上的學生占比竟然超過25%。
值得注意的是,以往認知只有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修業年限較長,但現在,不少理工類別的研究所,因與設計創意相關,需要時間培練,開始有延緩畢業的現象。
再來,研究所的學習訓練繁重,許多學生應付不來,又面臨生活單調、缺乏人際支援的問題,容易深陷自我質疑的泥淖,掉入負面思考的循環,不知如何脫困;有老師私下表示,憂鬱症簡直成了研究生的「職業病」,北部某公立大學的諮商中心,還特別為研究生設立專區,提供「求生錦囊」。
建立正確認知,調整好心態
也就是說,放榜歡天喜地拿到碩士班的門票,無法保證你一定能從研究所漂亮出場。很可能,這張門票作廢,甚至是卡關滯留。
如能順利畢業,辛苦還不打緊。麻煩的是,許多學生進研究所後驚覺,他辛辛苦苦擠入窄門、考上的專業領域,並非興趣所在。
更甚者,學生畢業後,發現研究所的經歷,對求職沒有太大幫助,學非所用,更讓他覺得自己白白浪費兩、三年,反而在職場經驗與人脈上,輸給畢業後先就業的同學一大截。
從行政院主計處今年7月甫完成的調查可發現,國內具碩博士學歷者即將超過100萬人,但上半年博碩士失業率升至3.32%,還高過專科的3.17%,研究所是長長人生的一段過度與過程,無法決定一個人的成敗,每個人對於念研究所的認知與目的也不盡相同,有些人雖然在研究所念了三、四年,但他如願以償到國外交換學生,也是一種忠於自己的選擇。
去年《遠見》拜訪中研院副院長王汎森、清大動機系退休教授彭明輝、台大城鄉研究所副教授畢恆達與政大心理系副教授兼身心健康科主任陳嘉鳳,向他們請益並整理出研究所學習生活的四大關卡,以及破關方法。建立正確認知,調整好心態,研究所的學習之旅,絕對能值回票價。
關卡1》學習態度與方法
學習要「專」,更要主動
大學選課有兩種,一種是按照必修規定走,一種是走馬看花,依興趣多方嘗試;很多人考研究所或是在研究所修課,仍抱持這兩種心態,被動等待所方規定,或是什麼都想試試看。最後忙不過來才發現,研究所跟自己想像的落差很大,學習也無法聚焦。
研究所訓練,強調學生依自己感興趣的研究議題,累積特定專業領域的知識涵養,進而擴充與連結。因此,學習內容通常很「專」,常常整學期讀幾十冊英文書,都圍繞同一主題,上課方式也不是被動聽老師說,而是你主動報告,與同學討論,若無真正興趣,恐怕會很痛苦。
2》學習社群
人際貴在以學術興趣建立的社群
研究所修課,因人而異,下課後,大家各自回家,獨自挑燈苦讀,不像大學時期,各種群體活動,有些人因而感到孤單、無力,失去向學的動力。這是研究所階段,必然面臨的狀況。
其實,研究所的人際關係,貴在以學術興趣建立的社群,包括讀書會、研究計畫群與師徒制,積極參與,對於學習與紓解壓力,皆有幫助。
3》助理工作
學習研究是工作,也要養活自己
台大研究生協會去年公布「台大研究生勞動與收支調查結果」,發現有兩成碩士生、三成博士生,因工作機會或收入少,變成入不敷出的「透支族」;而生農理工學院則出現最多工時長、工資低的「血汗勞動」現象。
研究生與大學生最大的不同是,絕大部分的碩士生必須開始自己負擔生計,一邊求學,一邊找機會擔任老師或系所的研究助理,或努力申請獎學金,研究生所面臨的經濟與工作壓力不亞於一般的上班族,甚至更為辛苦,定要事先規畫考量。
4》畢業論文
論文是長而累積的漫長過程
研究生跟國高中,甚至是大學教育不同,用功死讀書可沒用,有些品學兼優、很會考試的好學生,在就讀研究所期間,甚至錄取八所學校的教甄,卻遲遲無法完成論文,最後只得放棄碩士學位。
論文,其實正是念研究所的最大目的: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簡言之,就是在在既有的知識脈絡後,提出未解的現實問題,找到研究方法分析總結,並以長篇論述呈現,跟學術社群對話。
換言之,研究所要畢業,不是熬夜苦讀,通過期末考試一關即可。論文的關卡長且慢,一路除了指導老師,只有自己。志向夠堅定,才能在卡關時不放棄,培養出獨立思考與解決專業問題的能力,而這將是職場無法供予的珍貴人生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