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伊東豊雄:唯有對話,建築才有好的開始

捨冒險前衛風格「大家的家」奪建築金獅獎

王思涵
user

王思涵

2012-09-16

瀏覽數 12,150+

伊東豊雄:唯有對話,建築才有好的開始
 

「在這裡,建築它可能嗎?」

311東日本大地震之後,人們失去家園,流離失所,在滿目瘡痍的土地上,建築是可能的嗎?今年由建築大師伊東豊雄領軍的日本國家館,在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提出這樣的疑問。

進入日本館,一整片牆是攝影師畠山直哉所拍攝故鄉陸前高田市的巨幅照片,沒有災區的殘破印象,只是安靜的凝視土地,悲傷而深刻,這些照片感動伊東豊雄,他找來三位青年建築師,跟當地居民合作,激盪出120多個家園建築模型,在館內從高田市運來的杉木樹椿平台上,展示現階段仍在進行的設計與施工過程,並定名為「大家的家」(Home-for-All)。

建築大師捨去個人風格,選擇帶領後輩跟一般民眾對話的嘗試,受到評審團肯定,一舉拿下第13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最高獎項金獅獎。

過去,伊東豊雄不斷冒險的建築風格,向來給人前衛的感覺。但311後,伊東豊雄對建築有了全面的反省,這段心路歷程,還有得獎作品的設計理念,他選擇在9月6日由台灣東陶(TOTO)與台灣華可貴(YKK)合作舉辦的公益講座「三一一地震之後,建築師思想的改變」,率先與台灣分享。

「台灣比日本更早聽到伊東老師在威尼斯得獎的訊息,」講座主持人、橫濱大學教授北山恆表示,為答謝台灣在311中給予的幫助,講座另邀請建築規劃師小野田泰明與建築師小嵨一浩,分享災後一群日本建築師發起的Archi-Aid組織在災區協助重建的實例,「這是在日本也不太容易聽到的珍貴談話。」

建築生成,有賴「勇敢的業主」與「真正的建築師」

北山恆觀察,311地震之後,日本建築師對自己的職業與建築的想法,逐漸在改變;雖然困難,但唯有在這樣的情況下,才可能誕生新的建築,而新建築的生成,有賴「勇敢的業主」與「真正的建築師」。

伊東豊雄不諱言,建築師的工作,樂趣不少,但痛苦居多,苦心常不被業主了解。但他到了災區,以上想法都消失了,「要我拿個設計圖告訴他們我是作建築的,你覺得這個設計怎麼樣,我根本說不出口。建築不是用來設計,建築應該是用來對話的,建築應該是用來與當地居民交流的,這樣的想法我希望能跟現在學習建築的人分享,唯有對話,建築才有好的開始,包括我自己也要去思索。」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伊東豊雄說,311地震發生時,他從小小的事務所跑到路上避難,看到後面巨大的高樓,搖晃的讓人噁心,「這樣的大城市,繼續持續下去好嗎?」到了災區,他的憂慮更深,「人類在這麼信任技術的前提之下,受到大自然深刻的反撲,但我們還是沒有改變,核電廠已經重新啟動了,勇敢的業主應該有勇氣提出批判…不要再過分仰賴技術。」

建築規劃師小野田泰明負責在居民、政府與建築師間協調。他直言,政府聘請許多御用學者、建築專家,不知民間疾苦,根本不能真正做出完善的規畫,此時若出現一些野心勃勃的煽動者,居中離間,災區復興就變成政治議題。

小野田泰明認為,大地震不但損毀看的見的事物,家庭也連帶毀壞,現在災區還有5萬戶以上的臨時組合屋,原本三代同堂的家庭被迫分離,「重建規模之龐大,30年要做的工作,他們必須在2年內完成,在國家、縣與地方政府如此龐大的組織架構下,如何有效率的重建,變得非常困難。」

建築師小嵨一浩在牡鹿半島的現場,實際參與設計。他深刻體悟,建築師在整地現場,除了了解居民的需求,還需要一些創造力,「現在那裡住的都是老先生、老太太,但未來是年輕人的,所以大家談的是未來希望怎麼樣,而不是希望建築怎麼做。」

台灣歷經921大地震、莫拉克颱風,也面臨災區重建困難,以及我們究竟需要什麼樣建築的議題。本次講座來自日本建築名師的分享,分外珍貴。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