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宗教安頓社會身心-星雲、周聯華、羅光、張檉

遠見編輯部
user

遠見編輯部

1991-09-15

瀏覽數 14,100+

宗教安頓社會身心-星雲、周聯華、羅光、張檉
 

本文出自 1991 / 10月號雜誌 第064期遠見雜誌

佛教 星雲/守戒就是尊重自由民主

站在佛教的立場,人性中弱的部分若沒有好好的規範、教育,光明的部分也就被遮去大半。

人的心有真假兩面,假的那一面就是貪、瞋、癡。今天社會的不安,主要源於人心的貪、瞋、癡。貪慾、嫉妒和迷惘造成不穩定的現象。

金錢遊戲來自貪慾,一旦得不到就引起憎恨,造成無秩序、無法治、無道德,這是內在原因。外在的原因是社會發展太快速,人的教育趕不上社會的轉變;現代的教育也有一些偏差,造成人格不健全。

此外,大眾傳播界也必須負責任,報導太多不好的現象,不像過去隱惡揚善的文化事業。現在社會上各階層領袖的形象常常被傳播界破壞,形成沒有秩序、社會倫理的亂象。

守戒律清亂源

至於宗教在穩定社會中所發揮的力量,首先要提倡宗教的戒律,像佛教的五戒,有人認為很落伍,其實守戒是一種自由民主的方式。

戒的意思就是不侵犯。不殺生即是尊重生命的自由;不偷盜即是尊重他人所有權的自由;不邪淫即是不侵犯他人名節及身體,尊重他人意志的自由;不妄語即是不侵犯名譽與信用,尊重他人成就的自由;不飲酒即是不接近毒品,不侵犯自己也不侵犯別人。

今天被關在監獄的犯人,大部分都是犯了五戒。社會的亂象源於不重視戒律,要改善此一現象,必須要提倡法治、戒律,就是要防範於未然。

第二是強調因果報應,沒有任何事情可以脫離因果律。過去的因果報應叫「舉頭三尺有神明」,因果是不會欺騙人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舊式的社會是自己對自己負責,逃離不了因果的法則。

第三是發揮慈悲的力量。慈悲是愛的昇華,是無私的愛。慈悲心是很難做到的;但是只要從別人的立場想,就不是那麼困難。

第四,大部分宗教講究「忍」的力量,像佛教的釋迦牟尼佛,刻苦忍耐方能成佛。有忍的力量,社會才會趨於和諧。

今天我們要有的第一個共識,除了擁有身外的財富外,更重要的是擁有心裡的財富。過去有修養的人士說,「我不看不聽」、「宇宙在我心中」,很有滿足感;內在的財富就是來自內心的滿足感。金錢不能解決所有問題,金錢非萬能,真正萬能是心中的財富。

第二個共識,現在人們在宗教方面過於表現外在,僅僅做慈善是不夠的,要能傳教,教化人心,才能使人終生受用不盡。

第三,現代人除了都市生活外,也要有山林的生活。人口過分集中都市,擁擠就會形成糾紛,山林生活使人感到大自然的偉大,容易有滿足感,可以減少紛爭。

最後,除了「擁有」的世界,也要有「空無」的世界。一物有兩面,有形象上,也有內在,宇宙虛空,因而擁有萬物;一個人擁有空無,吸收能力也相對加大。因此要「享有」人生,不一定要追求「擁有」。

基督教 周聯華/靈修生活求得安定

轉型期本身就代表不穩定,現在社會變得太快,從一元社會進入多元社會;從權威社會轉變成民主社會。在舊的傳統不合潮流,新的制度尚未產生的情況下,自然會有不穩定的現象。這是成長中的痛苦,我們必須忍耐。

「轉型」並無不好,「不穩定」也是必然,回到從前安定的社會是不可能的,除非不進步。

以基督教對歷史的看法,這不是一個周而復始、循環式的現象,而是在上帝的引領下,整個社會不斷往前發展。

因為我們承認轉型期的不穩定現象是必然的,所以在這個動盪的社會中,宗教應是最大的穩定力量,尤其今天所談論的宗教都是最具歷史性及倫理道德的宗教。

以基督教和天主教來說,我們都承認上帝是歷史的主宰,逃得過警察,逃不過上帝;逃得過今天,逃不過永生。

宗教的權威不是高壓的手段,而是信仰的影響力,而這種道德的影響力,正是穩定的力量。基督教是以內心悔改及信仰為起點,從舊人變成新人,因為徹底的悔改,而改變對人生的看法,大多數的倫理性宗教都有這種功能。

求取安寧片刻

儘管社會在動,但我們還是需要安定的力量。基督徒都有「靈修」的生活,祈禱是安靜地與上帝對話;讀聖經是安靜地聽上帝說話;唱詩是藉前人的詩歌及音樂對上帝的仰慕。

任何人在動盪的社會能求取片刻的安定,對個人會有很大的助益。在安靜地祈禱時,能反省自己,往好的地方走,這樣自己不但能發揮上進的改變力量,也能幫助別人。

基督教不只是「靜」的作用,也有「動」的作用。靜就是靈修,動就是靈修後發揮的力量。這一方面是聖經的教導,一方面是得到上帝的幫助,而發揮助人的力量。

宗教要發揮社會功能,如何建立共識呢?最重要的就是從檢討本身做起,再去影響他人,如酵母作用一樣。

另外,每個人都要發揮「愛」的精神,這世界上每個人都需要愛,宗教所說的愛,遠超過男女之間的情愛,父母對子女的愛,而是從上到下的博愛精神。唯有自己先付出愛,才能激發別人的愛,耶穌就是以自己最大的愛,激發全人類的愛。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在現今競逐金錢的社會中,我們要知道,不只是建立一個物質強國,同時也要建立一個精神及心靈上的強國。其實,在社會的發展中,財富必定能發揮它的正面力量,但假如我們也能同時建立精神文化,這樣對社會才會有幫助。

在轉型的期間,難免有部分人民以「分化」來爭取自己的地位。民主社會中,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主見,所以分化也有它的價值。

但是,如果每個人都能參與其間,讓人感覺到我們需要的是團結,而不是分化,每個人都是為全民及國家的利益而努力,這個社會才能不斷往前邁進。

天主教 羅光/使苦悶人得心靈慰藉

目前台灣社會轉型期不穩定現象,從政治方面來看,不能產生共識,是最大成因。政府以「統一」做為政治總目標,但在野黨都主張台獨。政府與人民沒有共識,而造成政治上的動亂。

在思想上,傳統儒家思想已遭摧毀,新儒家思想尚未建立。而社會多元化的影響,思想雖更自由,但也有多元化的混亂。

傳統倫理被推翻了,社會沒有善惡原則,家庭沒有子女教育,學校沒有生活教育。社會上,盛行金錢主義、投機心理、追求物質享受,造成了各種混亂及罪惡。

在其他國家,遇到社會轉型期,一定有一個社會基礎,那就是宗教信仰。在歐洲,蠻族入侵羅馬帝國時,天主教及基督教發揮了穩定社會的功能。亞洲多數的國家則有印度教、佛教及回教。

中華民族的傳統,則以儒家倫理思想為基礎,宗教信仰是很薄弱的。雖有佛教及道教,但只限於供佛、拜佛,對於人民的生活影響不大,甚至以其迷信而鄙視之。所以一旦儒家倫理思想遭到破壞,社會便失去了根基,產生今日的亂象。

發起精神生活組織

宗教在穩定社會中能發揮什麼力量呢?以天主教人的看法:第一能穩定社會的價值觀。目前台灣人民以金錢為重,物質享受為第一,宗教指示了精神價值為最高目標,能改變人們的價值觀念。

第二是穩定社會的倫理道德觀。天主教、基督教講求規律的生活,佛教講戒律、道教也有清靜觀,行為有善惡,能加重良心的裁判力。

第三是冷卻金錢慾望。宗教教導人追求更高的人生價值,金錢可以擺在次要的地位。

第四是引導人心取得安定。社會亂會使心性不安,心性不安促使社會更加動亂,宗教能使苦悶的人,取得心靈的慰藉。

要發揮穩定社會功能,如何建立共識呢?首先要「讓社會看重宗教」。以往宗教沒有地位,將它拋棄在文化之外,現在政府對宗教的政策,根本是臨時抱佛腳。要使大家看重宗教,就必須從教育著手,辦好宗教教育,這對提升民族道德是有幫助的。

第二是對傳播界提出呼籲。目前各報除了大拜拜之外,看不到宗教的訊息,我希望報紙能加強報導宗教的思想、生活、精神及倫理道德,這樣宗教才能發揮影響力。

第三,耍發揮「仁愛」的精神,這是中國基本的倫理道德。愛自己的生命,也要愛別人的生命,所謂「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就是這個道理。

另外,希望能舉辦宗教生活營,實際體驗倫理道德的生活;舉辦心靈生活研究中心,實際體驗精神生活的快樂;發起精神生活組織,提倡新生活,以改善社會風氣。

道教 張檉/濟世以度群迷

宗教能淨化心靈、美化人生、傳遞文化、安定社會以及結合民族力量。

它探討的是人生的問題,要人為生命而生活,不是為生活而生活;明瞭生命的價值,因此「明是非、辨善惡、存天理、保人性、止邪絕惡、遠離酒色財氣及調適七情六慾」是宗教共同的價值判斷。

道教以「遵天法祖、利物濟世、清靜無為而臻天人合一」為中心教義,主張「崇德報本」。 「遵天」即所以法自然,「法祖」即所以揚聖德,「利物」即所以斷靡費,教人不要浪費;「濟世」即所以度群迷,要有度他人的胸襟;「清靜」即所以致虛極,要有一顆謙虛的心;「無為」即所以止爭鬥。

根據這些指導,對社會的穩定,有強化的積極影響。而即使是一個穩定的社會,也不可缺少宗教力量的持續維繫。

宗教文化攜手合作

在建立共識上,我們知道,物質文明是生活的進步,精神文明是道德的提升,二者是可以並存的。當前社會脫序,暴亂頻仍,宗教文化未能及時倡導是原因之一。

在多元文化中,應該優先維護本土文化和民族信仰,全體同胞應該建立一個共識,將傳統宗教加以淨化、包裝、重新塑造中華民族的文化性格,建立新的價值觀念。我們傳統的「禮神明、敬祖宗、愛國家、保民族」的優良文化,尤其要永遠深植在我們的國土上。

因此,宗教界、教育界、文化界應以更大的包容性,取得共識,攜手合作,弘揚宗教教義,重整社會道德,掃除思想污染,重建人生價值;讓各類優良文化共存共榮,同時共同遏止異端,進而建立一個富而好禮的新社會。

讓宗教生命有一個良好的成長空間,只有宗教永遠活在民眾的心裡,社會才能真正穩定、進步。

(林志恆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