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中國大陸紅透半邊天的知識脫口秀《羅輯思維》的負責人羅振宇,在營運了四年後,宣布重大改版。他把每週影音視頻改成每天純聲音播出,把平台改成App播送,時長五至八分鐘。這次改變的最大關鍵,是「知識內容」已從吸引流量的角色,轉為可以直接變現。
當科技不斷突破、商業持續創新,以內容、知識為主的產業,如媒體、出版、娛樂、教育……被全面推向一個無知的未來:不知道未來方向在哪裡、不知道未來產業會否消失、不知道未來工作能否保住。
花錢花力踏實製作內容的人,收不到錢;而提供技術平台和創新模式的公司,則大量吸引資金和人才。「內容變現、知識有價」能否成為一塊救生浮木?
「內容付費在這個行業是問題嗎?從來就不是。」羅振宇振振有辭地說,2000多年前,孔老夫子上課,學生就要奉上束脩,學生要付學費,買書也要花錢。
過去《羅輯思維》經常推介好書,羅振宇認為,「賣書是什麼,就是內容付費。」他相信,使用者一直是願意為知識付費的。
有品質的內容,能吸引需要知識的人
只是在現代社會,知識服務與知識付費更要符合消費者真正的需求,要理解社會氛圍的變化。
譬如這個社會,人的時間是碎片化,碎片化的學習需要什麼樣的型態?在上班途中、在等公車時、在捷運車上,手機就比筆電方便。
譬如學習是一輩子的事,大學畢業後不到幾年,你就得學新技能,否則無法應付未來工作。你得從書中有系統的學到知識,那麼聽聲音是否比看視頻更方便?
如果你能把知識整理得更容易吸收、更方便使用、更與時俱進、更打動人心、更無可取代,需要知識的人就願意付費。
事實上,2016年,中國大陸「內容付費」的網路產業如雨後春筍,因為免費資訊爆炸,良莠不齊的訊息已使人生厭,垃圾級的內容浪費時間。有品質的內容,如《一條》、《十點讀書會》、《羅輯思維》、《12缸汽車》等新創媒體,就頗得好評,廣受創投的青睞,成為提升人們品質的推手。
有人說,一個國家投資教育,絕不會破產;一個社會重視知識,絕不會腐敗;一個人終身學習,絕不會落伍。當追求知識成為全民共識,當網路內容回歸知識本質,當知識付費,不再白吃午餐,科技帶來的「物理技術」才不會和「社會技術」落差太大。這正是佛里曼在專欄中提到的如何弭平焦慮鴻溝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