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塊封閉數十年的新市場,它的出現,已造成一場資源重分配的戰國亂象。
有線電視開放代表新機會,這是顯示在有錢、有興趣的財團眼前的意義;但對於原有市場上轉播衛星節目的共同天線,以及播放違法影帶的第四台而言,這是一次攸關生死的轉據點。
依共同天線協會理事長江德利估計,目前共同天線有七十萬訂戶,第四台有八十萬訂戶。如果這個數字正確,等於在台灣四五0萬戶家庭中,有三分之一家庭看他們節目。共同天線的收視費每年一千五百元,第四台每月五百元,光這些不含裝機費的收視收入,就是一塊年收入五十八億元的市場。
多年來,第四台與共同天線業者在非法及違法邊線上分食這塊大餅。但是,預訂下個會期送立法院審議的有線電視法訂出新規則,破壞了這個地下市場的利益生態。
他們正面臨合法化的衝擊。
主其事的新聞局副局長廖正豪指出,未來全台灣可能分為四十個經營區域(他強調仍未最後定案),台北市可能分成十個左右的區域,也就是說台北市將出現約十座的有線電視台。
區域畫分後,每一區只容許一位合法業者。
因為利益衝突,合法業者將主動配合新聞局,取締在該區的第四台。共同天線到時也會遭遇節目多樣化的有線電視的強大競爭,或者因其轉播商業衛星節目而有侵權爭議,成為取締對象。
「第四台就快活不下去了。」負責有線電視規畫工作的交通部科技顧問室主任周勝次點出問題。
碰上了就要拚
一方面面臨取締與競爭壓力威脅生存,一方面因為有機會搖身變成合法的有線電視,共同天線及第四台蜂擁地往合法化路上擠去。
苗栗縣竹南鎮的共同天線業者賴瑞恩,前年賣掉二分農地,拿出經營十幾年共同天線賺的錢,又辦了貸款,斥資一億元更新全部設備。像他這樣爭取設立有線電視的共同天線業者還不少。
「碰上了(有線電視開放),不拚不行。總不能讓經營十幾年的心血就這麼泡湯了。」賣田地時,三十幾歲的賴瑞恩這樣向父親說。
共同天線業者為了提高申請資格,彼此也展開合併行動。
賴瑞恩在去年五月,花了一千一百萬元的權利金,買下另一位頭份同業四千多個客戶的經營權。這位頭份業者把這些家庭訂戶當成他的資產,每戶以三千元的價格轉手賣出經營權,他自己又到其他鄉鎮另起爐灶。共同天線、第四台及未來的有線電視,天生具有這種地盤勢力湮渭分明的特性。
「大部分業者把他的網路當性命,不肯賣掉,合併不成就只好合作了。」號稱擁有一萬名客戶的共同天線業者謝旭發,已與台北內湖附近區域的同業計畫合作成立新公司,申請設立有線電視。他認為成立有線電視後,利潤會更高,這是吸引他舉債投資的原因之一,他現在最關心的是能否申請通過,「大筆投資如果仍無法拿到執照,那只好硬拚了」。
硬拚指的是我行我素,繼續經營,有什麼事再說,要不然就走入地下,成為第四台。
聯合成立新公司申請設立有線電視,也是第四台業者想走的路子。被歸類於第四台的民進黨民主電視台中山台,就與台北市中山區的四、五家第四台建立了這個共識,不過除了這個共識外,其餘什麼事都未做,「目前大部分的人都不會有具體動作的。」中山台總經理邱國昌說這是普遍情形,因為法令仍未明朗。
一向給人未繳稅、與黑道掛勾、播色情影帶、但賺不少錢印象的第四台業者,也為求合法化而做「漂白」動作。今年初由一一0家第四台業者組成的有線電視協進會,宣布買了數十種版權影帶,表示其合法化決心。
但這數十種影帶在新聞局眼中意義不大。「數量這麼少的影帶能放映多久呢?」廖正豪反問。第四台屢次想找他談合法化,均遭拒絕。「你不能先破壞了法律,再來要求合法。」這位新聞局官員義正辭嚴地說。
依現有法律,第四台共觸犯了廣播電視法、著作權法、營業稅法、刑法等四種法令。
第四台非常希望與財團合作。由第四台組成的有線電視協進會理事長曾錦煙公開表示:「歡迎財團來談合作,並請財團不要打擊我們。」因為背負非法身分,第四台業者的邀請得到部分財團冷淡的反應,「如果合作伙伴做的是非法的事,教我如何去面對社會大眾呢?」部署最積極的和信集團旗下的緯來傳播公司總經理陳繼業說。
整合不成就取締
財團表面上目前仍對第四台敬而遠之,但對共同天線都積極拉攏。
有意經營有線電視的力霸集團,就為此與十餘家共同天線業者合資成立友聯全線傳播公司。財團希望整合利用共同天線既有的合法設備及客戶基礎;共同天線則希望透過資本雄厚的財團,去購買耗費驚人的軟體節目。一位投資友聯全線的共同天線業者說:「想搞有線電視,財團是得罪不起的。」
對於共同天線、第四台與財團的整合動向,主管有線電視業務的廖正豪指出新聞局的態度是「不鼓勵也不禁止」。
不過他表示,少數財團暗中收購共同天線及第四台硬體網路的品質,不合有線電視法規定標準。
不同的立場、利害關係,已使得第四台、共同天線、財團及新聞局間的關係變得複雜而微妙。
後面三者都希望第四台從這個市場上逐漸消失。緯來總經理陳繼業就表示「非法競爭(指第四台)是緯來的最大威脅」。共同天線也認為低成本的第四台妨礙其生存空間。新聞局則私下希望透過財團,整合掉一部分的共同天線,甚至第四台;整合不掉的,就結合合法的有線電視經營者加強取締。
年底展現實力
共同天線及第四台都希望新聞局輔導他們,優先轉型成有線電視。但新聞局副局長廖正豪給他們的回答是:大家的機會平等。
在四面楚歌的情況下,一向避免扯上政黨色彩的第四台不得不想到民進黨。曾打算提案修改廣電法,使新聞局無法取締第四台的立委周荃指出:「把第四台逼急了,年底的國代選舉就是他們背水一戰的時候。」
第四台有可能為了生存與民進黨結合,成為宣傳工具。去年「悲情城市」一片獲得金獅獎後,全省的第四台竟在同一時間,所有頻道都聯播「悲」片。那次集體動員,展示了實力。
民進黨發言人、文宣部主任蔡仁堅則宣稱,「一定要爭取設立有線電視」,不過他承認民進黨仍未替有線電視做準備,也承認民進黨目前缺乏籌辦的財力與人力,但是他強調民進黨在立法院擁有的政治力量,是申請有線電視執照的特殊優勢。
近一年到新聞局領資料、問詳情的人非常多,這些人包括財團、協會、學會、業者團體、器材公司。曾被報紙指為有意經營有線電視的財團也相當多;和信集團、力霸集團、大陸工程公司、三光行、震旦行、宏國建設、長榮等等。
為何眾多財團都對這塊市場懷抱高度興趣呢?
因為這是一塊處女地。參與有線電視法起草的傳播學者熊杰認為,有線電視法草案規定,三家電視台、報社、廣播電台不准參與經營有線電視,這使得有線電視開放不同於報禁開放,它沒有類似聯合報、中國時報這樣的超強對手存在於市場上,競爭空間很大。
行政院建立有線電視工作小組曾在研究報告上指出:在普及率三五%%的假設前提下,公元二千年,台灣的有線電視訂戶將達四百萬戶,總投入金額達新台幣一0二0億元,並將得出二七四0億元的產值,以及一萬四千個就業機會。
不過,這種利益是預測的。業者所認知的事實是共同天線與第四台生意很好,都賺了錢,有線電視也應該有潛力。
獨占大餅的魅力
但第四台與有線電視之間仍存在一段差距,曾受新聞局委託研究有線電視的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章英華分析,經營有線電視須考量節目企畫能力、購買合法軟體的能力、研究發展能力、行銷能力以及稅賦負擔。
有線電視與第四台正像百貨公司與攤販,「攤販合法後反而賺得少。」章英華說。熊杰也表示:「這不見得是一塊好吃的餅」;廖正豪則搖搖頭,「有線電視吸引這麼多人的誘惑力在那裡,實在想不出來。」他說國外的有線電視台經常虧了五年、十年才開始賺錢,經營並不容易。「大家很熱心,」廖正豪得到一個幽默的解釋。
有興趣申請設立的財團當然瞭解這些風險。陳繼業說:「損益平衡點定在五到七年之後。」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業者甚至灰心地透露:「想要賺錢,就無法照經營計畫書上的合法規定去做。」力霸集團的友聯全線執行副總游守義則在瞭解市場狀況後,向力霸少東王令麟報告:「這個事業很複雜,但是一定要做。它的政經影響力很大。」
這是一個長期投資、金權交雜的新行業。「它是自然獨占事業,錯過了,機會不會有第二次。」研究多時,正準備大舉投入的三光行總經理翁樸棟,拿大台北瓦斯的獨占利益為比喻,指出這個行業的魅力所在?
有趣的現象是,談論有線電視的人多,但目前除了和信與力霸成立正式編制、積極購買軟體、整合硬體外,其餘的財團並不見具體行動;圍在圈外摩拳擦掌的很多,真正下場動起手來的卻寥寥無幾,他們保持關心與關係,等機會清晰了或決策釐清了,才肯下場行動。
在新大陸尋寶
「連我們都覺得局勢撲朔迷離,仍必須等待。」已有先期部署行動的和信陳繼業、力霸游守義不約而同地說。不過游守義又反問一句:「現在不動作,將來來得及嗎?」
在廖正豪的預定時程表裡,如果立法順利,明年年初就會宣布有線電視開放接受申請,明年底就有部分民眾可觀賞到有線電視。
這塊禁了數十年的「新大陸」解放,今許多財團想駕船登陸尋寶,也動搖了在原土地上的利益團體--共同天線與第四台。
未來他們可能與外敵和談共存,也可能就此消失或繼續流竄地下;但現在看到的是;每家財團手上都握著一張新大陸尋寶圖,如何橫越險惡重重的大海峽,許多人在猶豫,誰也沒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