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第一機械系培養學生成為「π型人才」,在機械核心基礎上,發展資通訊、微奈米技術或機電整合等第二專長,目標是成為一技在身又能獨立思考的工程師。
機械系與工學院、電資學院和管理學院三院四系合辦「智動化生產力4.0學分學程」,共有六大模組,包含智慧機器人、物聯網、雲端大數據、優化預測,和嵌入式系統等最新科技。為期2年的實作課,學生必須跨選兩模組,不但學到與業界同步技術,π型人雙專長,更不怕沒飯碗。
雙軌授課 精密機械與智慧自動化
「從機械系學生選課變化,可以看見市場趨勢,」邱能信說明,該學程今年一推出,修課人數竟超出預期兩倍。
不論全球熱銷10億台的iPhone、工廠生產線上「六軸精密機械工作手臂」,或微創手術室裡的醫療機器人,創新技術背後,台灣精密製造業功不可沒。
以中部為圓心,輻射出國際級頂尖的精密機械聚落,出口總產值僅次於日、德,連帶優秀的機械人才需求孔急。
看準精密機械人才荒,高第一機械系將課程分為「精密機械」和「智慧自動化」兩組,前者必修機械五力、機械製圖,課程還有精密光機元件、精密模具等設計加工製造。學生畢業後可擔任機械、模具、製程及機構工程師。
而對電學或電子電機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就讀「智慧自動化組」,可將學到機光電整合、控制技術、自動化生產與網路技術的系統整合,可擔任自動化工程師及機電工程師。
現在學機械將是「白領黑手」。邱能信指出,系上多達25間實驗室,供學生設計研發出優化生產製程、自動化及數位化工具。
為了奠定實作能力,大三下到大四上一整年的「實務專題」,學生依興趣參加不同實驗室,像是沖壓模具可以生產車輛鈑金,或鍛造模具可製作車用零組件。
全台首間校園智慧工廠 人人是自造者
產業紛紛朝向工業4.0發展,高第一科大成立全台第一座「智慧製造實作工廠」,建置示範智慧生產線,讓學生能了解未來工廠的生產流程,更有機會參與其中。
邱能信認為,近年就讀研究所人數減少,一方面是經濟不景氣,另一方面是大學的訓練就足夠扎實。以高第一機械系為例,三年半修完學分,大四下到業界實習一學期,邱能信認為,實習就相當於就業「試用期」,學生有四個月上手新工作,同時領22~28K不等的實習報酬,企業也能節省新進人員的培訓成本。
他自豪地表示,系上老師不會輕易「放過」學生,穩扎穩打的訓練,曾讓知名企業上銀科技評價為最優秀的實習生。
有別於北部學校,高第一科大有不少學生來自中南部,不少人選擇在地傳統產業。邱能信說,今年起,高第一機械系與嘉義高工、漢翔航空合作「航太產學攜手學程」,遴選優秀高職生,3+1學制,三年修完大學學分,最後一年直接到漢翔任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