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為,台師大正積極轉型為綜合型大學,我認為不該用「轉型」這兩個字,而是「蛻變」。
蛻變,是建立在原有的傳統與特色上,就好像師範體系不該是個包袱,反而是可發揮的長處。因此,如何為師大的傳統特色創造新價值,是我擔任校長非常重要的責任之一。
舉例來說,音樂系是師大的招牌科系,為了跟音樂產業與時俱進,我們成立「流行音樂產業碩士專班」,培育音樂產業的人才。又好比美術系,我們將它和視設系、工教系的設計組整併,成立設計系,為美術創造產業價值。
師大這幾年也不斷鬆綁學生的修業規定。以大學部128個畢業學分而言,過去有90學分是系必修及系選修,再扣除28學分的通識,能自由選修的課只剩10學分。
然而,跨領域學習是目前明確的人才發展趨勢,除了本科系的專業,也應接觸不同領域的知識。因此,師大近年開設許多跨領域學程,且規定各系,系必修及系選修不得超過75學分。讓學生有更多機會選擇外系課程,也能培養第二專長。
另外,我們也推動很多新政策,像是鬆綁雙主修、轉系的成績規定,操行成績、「雙二一」退學制度也一併取消。不久前我看見一則報導,全國有近30%的大學生自認念錯科系。如果我們不給這些孩子轉換跑道、重新學習的機會,不是很可怕嗎?我認為許多修業規定及限制,都必須重新審視。
治校理念源自跨領域學習經驗
事實上,我的治校理念與自身求學歷程密切相關。
初中畢業後,我同時考上師大附中及台北工專(現為台北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科。父母希望畢業後趕快就業,後來我選擇台北工專就讀,碩、博士則在台大電機所完成學位。
當我從博士班畢業時,師大剛好成立資訊教育系,我覺得既能培育資訊人才、又可學以致用,便來到師大任教。
實際執教後,我才驚覺自己完全不懂教育。以前在電機系,是學如何解決機器的問題,但教育是解決人的問題。我常開玩笑,來師大教書的同時,彷彿又念完一個教育博士學位,什麼教育心理學、教育研究法等,從頭自己讀,學著如何將資訊與教育結合在一起。
從電子、電機工程到教育,我學習到跨領域的知識技能,也更懂得尊重不同領域的專業。因此我很努力推動師大教授升等的多元評量方法。除了學術論文外,教學評鑑、寫專書、參加運動競賽、音樂或美術創作等,也都可以是升等的審查依據。
人生有很多未知,也經常跨越不同領域。我建議大學新鮮人,先不必急著定位自己,儘量在大學時多元嘗試、找出興趣與目標。確定目標後,再全力以赴、持之以恆。
大學和高中很不同,學習資源更加豐富。好好把握這四年,追尋你的個人價值及人生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