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胡正明:政府不要看不起 養家活口的產業

新科潘文淵獎得主、加州柏克萊大學講座教授

林玲瑩
user

林玲瑩

2017-01-24

瀏覽數 58,300+

胡正明:政府不要看不起 養家活口的產業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17 / 2月號雜誌 偷學成功者的運動筆記

陽光灑入飯店大廳,冬日早晨,美籍華裔微電子學家胡正明容光煥發地走來。返美前夕,他抽空接受《遠見》專訪,維持一貫的紳士風度,西裝革履,臉上掛著儒雅的微笑。

胡正明堪稱台灣之光。台大電機系畢業後赴美留學,現任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講座教授,對全球半導體創新研發影響力極大,擁有近100項美國專利,發表超過900篇學術論文。

台灣半導體仍有持續創新

他最為人知的研究是3D鰭式場效電晶體FinFET(Fin Field Effect Transistor),大幅縮減半導體製程中漏電和高功耗等問題。2011年率先為英特爾採用,不久台積電、三星等半導體廠均開始跟進。

2016年,堪稱胡正明的「大年」。5月,從美國總統歐巴馬手上領取國家科技創新獎,11月又獲得蔡英文總統頒發工研院院士。遭好友調侃,「有沒有幫歐巴馬與蔡英文兩位總統傳達熱線?」12月,他再度回台領取台灣科技界最高榮譽潘文淵獎。

為感念潘文淵為台灣半導體界的貢獻,潘文淵文教基金會過去十年來頒發象徵台灣高科技界最重要的獎項,歷屆得獎人包括張忠謀、鄭崇華、施振榮、蔡明介、林百里等人。

連續得獎後,胡正明笑稱,「孩子對我的工作比較有一點尊敬了。」他謙稱,多數人不熟悉半導體,科技界隔行如隔山,但得獎後生活並未有太多改變,仍一如往昔地教書、做研究。

他的身上,有著科學家追根究柢的精神,也有為人師表的社會關懷。早在1996年,他研發的電腦模擬微電路模式BSIM系列即被列為國際標準,他免費開放這項研究成果,為半導體晶片業帶來超過數千億美元的產值貢獻。

長年旅居美國,胡正明對台灣科技教育卻不陌生,2000年曾應張忠謀之邀,回台擔任台積電技術長。12月底領取潘文淵獎時,他特別發表對台灣未來產業與教育的看法,流露許多擔憂。

首先,他認為,近年政府一直強調發展創新或新興產業,似乎半導體產業落伍了。他難掩激動地表示,台灣半導體如果沒有創新,在全球競爭市場中何以掌握大筆訂單?他直言,「(外界)總是說代工產業沒有品牌,其實代工做得好就是品牌。」

「四公里高速公路」寫下奇蹟

「想獎勵新興產業沒有錯,但不要一直批評真正養家活口的產業,」他感慨,產業不應看新舊,而是看附加價值,包含其支付的總體薪資、稅收和盈餘。

翻閱2015年工研院IEK統計,台灣重要產業的產值中,晶圓代工在全球市占率達70.2%,附加價值居所有高科技產業之冠,總體的雇用薪資加總僅次於PC業,達40億美元。換言之,晶圓代工是有高附加價值、創造高所得與工作機會的好產業。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不要想什麼是創新產業,我們要的就是好工作,」胡正明語帶犀利。16年前他任職台積電,台灣資訊產業營收總額與韓國差不多,國民所得較高,而今韓國資訊產業是台灣的三倍大。

另一個他認為值得澄清的數據,是中央銀行的智慧財產權利金統計。他印象深刻的是,2011年時,台灣支付智財金年逾57.88億美元,收入卻只有8.38億美元,政府官員與輿論因此大大批評台灣沒前途。

胡正明反問,為何不深入研究到底是支付了什麼權利金?當年台灣PC產業正夯,許多是支付給Windows作業系統,「付那麼多,不正代表產品市占率高,產業蓬勃發展嗎?」

他認為,這些被批評為「沒前途」的產業,正是年輕人的金飯碗。但政府與社會只批評、不鼓勵,不僅打擊業內,對年輕人士氣也不好。「老是嫌棄丈夫賺得比別人少有什麼用?養家活口還得靠他,」他幽默地說。

話說回來,新興產業一定要政府扶植?胡正明拋出這個疑問。他形容,「彩券中獎是幸運,但不能把錢統統拿去買彩券。」而台灣半導體產業有如今的榮景,主要仰賴民間,而非政府。

1970年代中期,政府全力推動十大建設。當時半導體前輩潘文淵從RCA(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美國無線電公司)退休,得知RCA有一條不要的半導體實驗線,要價400萬美元,為台灣半導體產業的開端。

「400萬美元看似很多,當時蓋高速公路一公里就要100萬美元,這是政府唯一的投資,」胡正明強調。而今政府卻做「直升機父母」揠苗助長。他舉例,政府一年撥款幾十億元投注生技研發,科技部經費也集中挹注在新興產業,導致教育資源、設備、師資變相集中。

「教育資源跟水電一樣,沒說需要電的地方不給他(如半導體),要等20年後的客戶(如生技業)才給他電,」胡正明說。

人才培養要跟上產業需求

儘管台灣政府與輿論常常輕忽半導體與科技代工業的價值,但胡正明從長期旅居矽谷的眼光指出,大數據、物聯網、雲端的時代來了,幾十年前資通訊產業給台灣起飛的機會,「現在又是一次大好時機。」不管是健康照護、金融服務、居家生活、交通運輸、工業機械等都是台灣的機會,「現在的低科技,就是未來的高科技,」他語帶興奮。

在新趨勢下,資通訊人才已供不應求。他以任教的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為例,從2009年到2015年,全校選修電機跟計算機學課程的人數,已從每年3000人增加到一萬人,增加了三倍以上,因為工學院、文理學院學生,也都紛紛搶修程式課程。但是電機資訊領域的教授人數與學校預算,完全沒增加。

產業需求這麼高,大學當然要培養足夠的科技人才,但是台灣的高教卻被教育部規定得死死的,增收學生都要經過審查。

經常回台灣的他,老是聽到科技業朋友訴苦,找不到人才。他建議,不妨參考新加坡政府,每年做一次調查,把各科系就業率、平均薪資詳細列表,同時,詢問企業的人力需求,將就業資訊透明化。只要教育部、科技部、各大學合作,針對人力的供需落差,搭建平台,從招生、課程、人才延攬、整體預算做出因應即可。

這位台灣之光給台灣的建言,不知道政府能聽下多少?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