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戰跟江宜樺都擔任過行政院長,卻因為2004年政務人員退撫制度一刀切,讓兩位前院長的退休命運大不同。
這次的年金改革,適用舊制「政務人員退職條例」的政務官,由於平均退休金額高,再度成為焦點,基層軍公教不斷質疑過去的改革都是「肥高官、瘦小吏」。
不分藍綠 舊制政務官平均月退俸高
根據銓敘部資料顯示,目前全國共235位舊制的退休政務人員,月退加18%優存,平均可領11.7萬元(頁241表1),是一般公務員平均5.6萬的2.1倍。其中,六成六月領10萬以上,還有兩位超過16萬元,外界推論這兩位就是前副總統李元簇與連戰。
由於舊制政務官平均月退俸高,不斷成為政治攻防焦點。
2015年8月29日民進黨立委陳其邁就曾公開點名,連戰月退俸約37.5萬元,除政務人員退職金21萬,另外18%也月領16萬餘元。最近,時代力量立委徐永明也再度抨擊連戰的月退俸。
一再成為被攻擊對象,連戰辦公室指出,要批判人或事都要有依據,否則不道德又可恥。連辦拿出銓敘部民國95年1月17日的資料澄清,白紙黑字18%的月利息,就是每月3萬3043元,絕無外傳的16萬元。
其實,領公職退休金18%的不僅國民黨籍人士,也有許多民進黨籍人士。連辦因此反問,陳其邁的父親陳哲男也曾任公職,退職後也同樣依法領取18%,是否也應受到外界公評。
其實,公保養老給付優存18%設限,已先後修改三次,2006年第一次修改時,曾產生不少扣減較重者,於2010年再修改,這些人可適度辦理回存,卻引發議論而喊停。2011年立即第三次修正,2月確定執行優存金額上限200萬。所以坊間盛傳連戰目前月領16萬的18%利息,應屬錯誤。
2011年後,「當時李元簇跟連戰的所得替代率,甚至比一般公務員刪減還要多,只剩61%,」
一位銓敘部官員說,不過月退俸比一般高出許多,仍無法平息基層要求改革的聲浪。
政務官為何領的多,得從制度面盤點。
依據2004年前的舊制規定,有七種政務人員任滿兩年後,可將先前擔任軍公教的年資全部併入,再以最後一個月政務官酬勞和標準給付退休金。並可選擇將1996年5月1日以前年資所領取的公保一次金,全數辦理18%,或部分存18%、部分領月退俸。
老政務官退職優渥 堪稱世界奇蹟
「全球僅有兩個國家制訂政務官退職條例,台灣如此優渥的退休制度,是世界奇蹟,」一位基層退休公務員說,舊制的政務官18%計算方式,分母數還可併計專業、主管加給等等,但基層公務員僅能算本俸,導致政務官的優存金額,比一般基層高許多。
以總統蔡英文為例,2007年,52歲的她從行政院副院長職位離開,依法以最後一個月行政院副院長薪俸計算退休金。截至當年,一共任教職、公職近20年。當時並未選取月退俸,而是一次領,並結算政務人員18%制度終止日前,共約10多年年資,回存金額410萬8600元,每月約領6萬1629元利息。
直至2011年,蔡英文競選總統,民進黨強力批評國民黨18%政策,才被外界揭露她個人也領18%。因此於2011年1月13日辦理解約,不再支領。當時蔡英文承認,總計四年多領取18%利息326萬,強調捐款數遠超過這些利息。
正因為蔡英文曾擔任政務官,才能結算出400多萬的18%回存金,「說她是18%的既得利益者,也不為過,」一位教授說。
不斷被抨擊的政務人員退職條例,終於在2004年元旦修法落日,從那年起,政務人員不再享有年金,改採如勞退金的離職儲金提撥制。
根據銓敘部資料顯示,新制對政府掄才已帶來衝擊,2004年當年度從學術界借調擔任政務官的人數,就衰退近三成。
理由很簡單,擔任政務官風險太高了,新制缺乏吸引人才的誘因。這一刀砍下去,如同銓敘部退撫司司長呂明泰所言:「以前政務官退職制度是太好了,現在是太差了。」
2004年新制執行後,常務人員轉任政務官,無法合併先前的公職年資,如已達退休條件,可先結清,再轉任政務官,參加離職儲金。
例如今年5月20日,轉任政務委員的林萬億就是先從台大辦理退休再入閣,林萬億稱自己也是受害者。條例修改前,他1999年第一次借調擔任台北縣副縣長,當初2年11個月的年資可併計,2006年第二次借調政委的一年年資就無法併入,當時政務官已改成離職儲金制。
最吃虧的是,軍公教轉任政務官時,還不到退休條件,無法申請;卸任時又達不到退休標準,兩頭都落空。前行政院長江宜樺就是典型案例。
雖然江宜樺跟連戰都擔任過行政院長,卻因為新舊制不同,讓兩位前院長的退休命運大不同。
曾於台大任教十多年的江宜樺,於2008年借調任研考會主委,一路平步青雲,升任行政院長,2014年12月因國民黨縣市長選舉大挫敗而下台。
由於民間團體反彈他在318學運的立場,呼籲學界不應聘請江宜樺,台大政治系校友也連署反對他回台大任教,江宜樺於是先到哈佛及耶魯擔任訪問學者,今年9月跟香港城大簽下三年合約,赴香港任教。
若今後真的無法回台大或其他公立學校任教,持續累積年資,可能導致過去曾任公職十幾年的他無法支領月退俸。一位官員談到江宜樺的案例,不勝唏噓,因為新制關係,他擔任研考會主委、內政部長、副院長、院長的年資都是沒有用的。
政務官入閣 要懂「期待利益保障」
連政大法律系教授郭明政都在近期的年金委員會上提醒,政務官入閣之前,自己要懂得「期待利益保障」。他有位原來在政大教書的朋友,因為入閣,最後教職人員退休與政務人員離職金,二邊都落空。
呂明泰呼應說:「在現行制度下,真的有可能是這樣子,回不去(學校等公務機關)了啊」。
例如2008年政大教授董保城被借調擔任考選部次長,後升任部長,近七年的年資無法併計,連回政大任教機會都失去,因為政大最長借調時間六年。還好後來找到其他學校的職缺,繼續累積年資,將來才有機會享有月退俸。
又如前政大企管所教授賴士葆擔任立委超過六年後,也不能再回任。除非他在65歲前通過教評會,再回政大教書並符合退休條件,才有可能領取月退俸。
由於新制只適用常務人員(軍公教、公營事業或其他公職人員事務官)轉任政務官,如果是非事務官,例如從民間、企業界找人才擔任部長、院長等政務官,依照制度,他們沒有資格參加離職儲金,離開後,一毛錢都領不到。
舊制的政務人員退職辦法確實有很大的檢討空間,但新制也被批評太矯枉過正。「面對新制,真是人性大考驗,」一位擔任過政務官的人說,尤其現在政黨輪替頻繁,政務職如部長、院長都很短命,會陷入長考。
從堪稱世界最優到最差的政務人員退職撫卹條例,舊制該如何修改、新制是否需要補強?也是新政府要面對的棘手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