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所曾遭教育部解散董事會的私校,如何靠「人才」在20年間翻身?以下是校長閻雲現身說法:
人才培育最重要 堅持不漲學費
北醫師生比高,是因為我們相信,培育人才是第一要務。想想,台積電花了多少錢培養人才?我們跟台積電一樣,一定要留下相當比重經費投注研發與人才。當人才被培養、有收穫時,自然對組織有歸屬感。
這幾年,北醫聘了許多教授,但不是資深教授,而是年輕人。每位年輕老師,會先得到100萬元經費,採購需要的設備。同時,建立資深導師制度,讓資深學者帶年輕人一起研究;但年輕學者已有自己的研究經費,不會淪為大團體中的「勞工」。
目前我們有五位年輕學者在國外進修,一年經費、薪水,均由學校出。等他回來,交了朋友、思惟也打開了,豈不是北醫的收穫?
因為重視人才,每當有人問是否要漲學費,我都說「不漲」。第一,醫學院學費已遠高過其他學校,再增加幾個百分點,對校務發展也只是杯水車薪。第二,國外知名大學學費收入只占整體經費20%,還要給很多獎學金,所以學費收入近乎0。
靠學費來支撐學校是惡性循環,學校應該要能創造財富,北醫的籌碼就是生技。
2011年我回國前,在美國30多年,知道西方已走向生技產業,所以也把這思惟帶回台灣,建置許多核心實驗室,用各種獎例,提升研究能量。等到政府加強生技時,我們就能起飛。
靠生技專業,創造財源和就業率
北醫從生技得到的專利、授權費用,每年都成長數億台幣,換來學校聲望,也擴大畢業生就業。生技公司會優先選擇有合作學校的學生,以繼續完成計畫,這也帶動了北醫畢業博士的就業率與博士註冊率。
在美國,私立大學最優秀;台灣的私立大學卻是孤臣孽子,有學費與招生人數限制,老師退休金也跟國立大學差一截,許多私立大學校長都必須為生存而戰。但哭哭鬧鬧,時間也要過,不如振作起來,發揮最佳彈性。
北醫跟銀行建立對等基金(matching fund)年金制度,老師存提一部分,學校也提撥一部分。公立大學老師的退休金平均每月7萬,私校只有3萬;新年金制度,老師退休可拿5萬,差別就縮小,加上薪水比較高,就留住人了。
一開始,沒有銀行要接這個案子,不是因為技術困難,而是不相信私立大學做得到。銀行說我們慷慨,其實不是,這是「儲才」。不儲蓄人才,學校哪裡會好?
我明年就要卸任了,有人挑戰我,做這麼多長期計畫,任期內又看不到。但我不在乎,對的事,就走得久。我的人生規畫裡沒有「做校長」,回來,純粹因為北醫是我的母校。
我從北醫畢業後,從不覺得有光榮,成就愈來愈高,別人還是以為我是台大畢業的,因為他們認為北醫不會做研究。所以我只有一個信念:讓母校、學弟學妹更好,以後大家就會認同北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