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環保,需要日積月累的工夫。在瑞典,不論是遊人如織的觀光勝地,或是終日與垃圾為伍的焚化廠,都可發現這點點滴滴的工夫。
斯堪塞(SKANSEN)野外博物館,位在猶爾哥登島上,是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頗負盛名的觀光勝地。當遊覽車要駛入時,須先通過檢查哨這一關,原來島上規定,週末假日只准當地居民和外國觀光客的車輛進入,非本地居民的其他遊客一律改用步行。並不是因為停車位不夠,而是怕車子太多,影響空氣品質。
為貫徹這項規定,管理人員嚴格執法,違規者將處以五百到一千瑞典幣的罰鍰(約合台幣兩千五百至五千元)。
遊客接受了這項保護環境品質的措施。年輕父母推著嬰兒車,順著夾道綠蔭,悠閒步入島上旅遊。
因此,斯堪塞遊客雖多,但四周清新依舊。區內小丘散布,森林奔鬱,古式農家、舊時教會林立,呈現瑞典傳統生活方式。
曾到瑞典取得森林學博士學位的作家保真,就對繁華首都內能有這樣一處「生活融合自然」的地方欣羨不已,並讚歎:「這是比林業經營成功還值得欽佩的地方。」
製造前想到廢物處理
位在瑞典第三大都市馬爾摩(Malma)的希薩(SYSAV)廢棄物處理廠,是瑞典南部最大的垃圾焚化廠,目前並已發展出鑽研廢棄物處理的研發公司。
瑞典人同樣有「不要把垃圾場蓋在我家後院」的心態。私人投資經營的希薩廠設立之初,整整花了十年時間和附近居民溝通,並不斷「秀」出好的結果,當地人士才漸漸接受。
垃圾進廠,須經過檢查、分類,一般廢棄物送焚化爐焚化,有毒廢棄物交由另一家專業公司處理;過程中一定確保空氣污染低於國家標準;剩餘物再分類後予以掩埋。站在廠旁,並聞不到異味。
希薩的營運方式,掌握了「受益者付費」及「能源再生」兩大原則。當卡車運來垃圾,焚化廠依垃圾重量、成分收費;焚化垃圾所產生的能源,則先賣給地方政府,繼而供應馬爾摩二五%的家庭取暖。
在推廣環保觀念及協助居民落實環保工作上,希薩更是不遺餘力。希薩員工強調:「所有生產出來的東西早晚都會變成廢棄物,所以考慮廢棄物處理的問題,應該在製造前而非產出後。」
此外,希薩最近五年內,在街道上設置七百個電池回收筒,指定一輛車專門收集有毒廢棄物;並教導居民做堆肥,使家庭垃圾量減少約一五%;又到學校免費推行環保教育。一位負責推廣的女士,三年內已教了一萬名學生。
環保無處不在,一位研發人員遞出名片,是用再生紙做的,顏色灰淡,閒有雜質,但環保心意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