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區塊鏈大潮 為何讓金融界大咖又愛又怕?

帶動工業4.0的潛力科技BlockChain

林讓均
user

林讓均

2016-04-28

瀏覽數 17,800+

區塊鏈大潮 為何讓金融界大咖又愛又怕?
 

本文出自 2016 / 5月號雜誌 請給我安全的家

近年「比特幣」熱潮退燒,但比特幣背後的記帳技術「區塊鏈」(BlockChain),卻躍向舞台中央,成了當紅炸子雞。

2016年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WEF)預言,至2027年全球將有10%的GDP透過區塊鏈來儲存,「區塊鏈將可能是帶動『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潛力科技!」

今年開春以來,台灣舉辦了不下十場金融科技(FinTech)研討會,每一場都少不了關鍵字「區塊鏈」。三月中旬,台灣大學更宣布籌設「金融科技暨區塊鏈中心」,預計發表獨步全亞洲的區塊鏈架構「G-coin」。

「去中心化」的交易平台

什麼是區塊鏈?為什麼這個陌生的科技名詞,突然躍上檯面?「簡單來說,區塊鏈就是第二代的互聯網,具有互聯互通、共享共治,且可管可控的特性,」台大金融科技暨區塊鏈中心籌備處主任廖世偉表示。

廖世偉曾經參與開發Android模擬機,得過Google創辦人獎,曾在Google服務,回台又鑽研區塊鏈兩年,堪稱是台灣區塊鏈的一把手。

這兩年間,他拜訪超過50家金融機構,所有董、總字輩無不圍著他,急問:「區塊鏈究竟是什麼?會威脅金融體系嗎?」

看來,號稱「金融科技最重要的基礎建設」的區塊鏈,已讓金融界大咖又愛又怕,沒幾個人搞得清楚。

他解釋,區塊鏈是一個「去中心化」的交易平台,在此架構之下,交易的認證是以數學當基礎、搭配密碼學、經濟模型與算法算力等加密演算機制,讓各個參與的「節點」能夠達成共識,認可交易。

過程中不需要權威的中介機構(例如銀行)來提供認證,交易之所以有效,信任的是系統本身,而不需要去辨別誰是好人、誰是壞人。

舉例來說,如果A想轉一筆帳給B,那麼這筆交易將被包裹成一個區塊,之後會廣播給網絡中各「節點」,告知他們有一筆新交易發生了,請大家快來認證。

各節點,也就是系統中的參與者(電腦)接收之後,開始破解一道由密碼學組成的數學題,誰先破解、誰就優先得到記帳權。同時,這個答案又通過多個節點的集體認證、形成共識之後,就能把這筆交易區塊按照時間序列鏈結到之前的區塊上,B馬上能收到款項。

宛如一本巨大共享帳簿

「一旦紀錄形成,就無法抹滅、難以竄改,整個交易過程得以公開透明,」工研院資通所所長闕志克指出,這些交易區塊破解與認證的過程就是「挖礦」,而參與挖礦的節點被稱為「礦工」。他說,礦工不一定會參與挖礦,所以比特幣就有一個獎勵機制,依照挖礦的貢獻度來分配所獲得的比特幣獎金與手續費,提升挖礦的意願。

這種具有分布式資料庫的多中心化信用架構,看來就像是一本攤開來的巨大「共享帳簿」(Shared Ledger)。「區塊鏈的特性很適合運用在金融業,形成連結不同支付形式與交易資料庫的『帳聯網』,」「源鉑資本」執行長胡一天說。

投資多個區塊鏈新創團隊的他指出,區塊鏈對金融業帶來最大衝擊就是「銀行的中介角色不見了!」。

他解釋,以往帳務的清算要透過金融中介機構,交易可能要好幾天;但透過區塊鏈,根本不需要特定的中介機構認可,「交易即清算」,交易完成,清算就可同步完成。而且每一個節點都會擁有一份自動更新的帳簿副本,交易紀錄變得透明,將能省下查帳、清算等成本。

此外,胡一天也指出,帳聯網世界將是跨領域的,這些互聯互通的節點可以是電信公司、銀行與任何參與新商業模式的單位,甚至未來「物聯網」要串接金流,非得區塊鏈不可。

不過,公開帳本,金流隱私不就曝光了?他解釋,追蹤交易紀錄的確變得容易,但,用戶仍可決定資料揭露到什麼程度。況且帳戶有由密碼組成的公、私鑰匙來把關,兩把鑰匙都對了,才能動用資產。監管單位可以「實名制」的身分認證來防洗錢。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胡一天建議,若要啟用帳聯網,概念應該是由區塊鏈紀錄帳戶餘額、資金流向,但仍由銀行來保管資產,也就是錢還是存在銀行。這樣一來,實體、虛擬互相搭配與備援,較不會違逆法規,大眾也較能接受。

區塊鏈大潮已席捲華爾街。諸如花旗、匯豐與摩根大通等42家金融界的超級大咖就組成R3聯盟,這類區塊鏈技術聯盟如雨後春筍冒出。

而美國那斯達克(NASDAQ)股票交易所則在去年底,在投資界率先啟用區塊鏈技術平台「LINQ」,用來交易非上市證券,並記錄股權轉讓。

在國內,獲利七連霸的「富邦金控」搶得頭香,第一個喊出要建置帳聯網,內容將包括P2P借貸、存匯款與證券即時交割等三個領域。富邦偕同工研院開發應用程式,矽谷新創團隊MaiCoin則負責打造區塊鏈的底層架構,預計近期可上線。

醫院病歷、產銷履歷很適用

理論上,只要嫁接上區塊鏈這個基礎架構,就得以開展各種應用服務。但問題是,大家急於擁抱它,卻不知如何進一步應用?

像是剛宣布考慮使用帳聯網,來更新即時清算系統的英國央行,就在去年底公開招募實習生。但想獲得這個資格,得先回答一個問題:「區塊鏈要怎麼用?可以有哪些商業模式與商品?」

其實,區塊鏈技術不只局限於金融界,還可以防止你吃到黑心食品。

「只要涉及資料庫建置與數據存提,都可應用上區塊鏈,」闕志克舉例,像是醫院病歷建置、食物產銷履歷管理等。

過去,農產品履歷涉及各部門層層關卡。但應用區塊鏈,可將農產地、栽種方式等資料即時建置於雲端資料庫,而且供應鏈中的每一節點可交叉驗證真實性,無竄改可能。

此外,胡一天表示,區塊鏈搭配上數位貨幣,可將帳款切割到很小,便於小額支付,很適合應用在群募機制中。正因為應用潛力無窮,至今區塊鏈新創團隊的全球募資金額已突破10億美元。

「有了區塊鏈,交易紀錄無可竄改、容易追蹤,就不容易爆發像是『巴拿馬文件』以及電信詐騙一類的案子!」廖世偉說,區塊鏈的運作完全是數學邏輯運算,人為介入幾乎不可能。因此區塊鏈被權威媒體《經濟學人》指稱為「信任機器」(The Trust Machine)。

區塊鏈即將建立一個資訊對等、交易即時透明,並且打破中央集權與貪污可能的烏托邦?然而這個問題的前提是,這部信任機器不會被攻破。可能嗎?

「51%攻擊」是質疑區塊鏈者最常議論的缺點,但看在行家眼中,這風險並不容易發生。

「比如100台電腦中,有過半數、至少51台電腦聯合起來造假,才有可能欺騙系統、偽造交易紀錄,」區塊鏈服務商「DiQi」共同創辦人張哲瑞解釋,這代表要壟斷達51%以上的「算力」(電腦運算能力)才做得到,可能性很低。

全世界搶著研發區塊鏈架構與應用,台灣呢?

「在區塊鏈的技術領域,台灣並不輸人!」廖世偉領著台大學生做出技術領先的區塊鏈協議「G-coin」,將安全性提高至99.99%,破壞者幾乎得攻破所有電腦,才能竄改交易紀錄,而且一秒鐘至少能處理200筆交易資料,遙遙領先現行比特幣區塊鏈一秒七筆的紀錄。

但是,就算有了架構,區塊鏈應用卻還停留在想像層次,得經過商業化的考驗才算數。因此,廖世偉把G-coin的研究成果無償開放給大眾使用,希望自此滋養相關應用與人才。

「區塊鏈在台灣還處於萌芽階段,不至於取代銀行角色,但勢必是未來方向!」金管會資訊服務處處長蔡福隆指出,區塊鏈需要既懂科技、又懂產業的混血人才,但這有賴業界盡早投入研發,從小型試驗開始逐步養出人才。

儘管台灣在許多FinTech項目已錯失先機,但仍有機會在剛捲起的區塊鏈大潮中搏翻身,搶得下一代產業革命的話語權。

你可能也喜歡

科技股入場須知 一次掌握市場動態
數位專題

科技股入場須知 一次掌握市場動態

科技股投資日益成為趨勢,投資人瞭解市場動態成關鍵。近日《黃仁勳傳》作者史帝芬・維特訪台,在與張善政的對談中揭示輝達在桃園建立新總部如何彰顯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的地位,與旺宏電子吳敏求一同解析台灣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