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的診所也強化轉診,將疑難雜症的病人轉往這兩家醫院,讓民眾能夠就地治療。
對澎湖人來說,1995年成立的何家庭醫學科診所,可說是他們的首選診所。走在馬公市區,詢問當地人,身體不舒服,要找誰治療?「先找何錫章醫師」是許多人的共同答案。
要做鄉親的家庭醫師
澎湖人會這麼想,是因為何錫章像健康指引燈,病情看似單純的人,經由他發現大病,或轉往醫院,或台灣的醫學中心。找他看一次病,他能附帶檢查其他毛病,還會引導下一步該怎麼辦。
「如果不是何錫章,我就活不到現在。」93歲的張楚禾豎起大拇指表示。有一次,他因為胸悶、心律不整,何錫章用心電圖檢查,發現他心肌缺氧,馬上轉到澎湖醫院,緊急放進支架,才保住他的命。
張楚禾回憶,因為疲倦,何錫章檢查發現是C型肝炎,被轉到三總澎湖分院治療,因而對他相當信任,現在,全家七個人感到不適,都會先來這裡。
在澎湖行醫34年的何錫章,從小在馬公市長大。高三那年寒假,他在一個科學研習營,聽到澎湖缺醫師,便投考公費醫學生。畢業後,他選擇什麼病都必須看的家醫科,希望扮演澎湖人的家庭醫師,從一個病人擴及到全家。
他曾在望安、湖西兩家衛生所工作十多年,因參與台大公共衛生計畫,也影響他的行醫理念。1990年,何錫章對澎湖民眾進行肝病、子宮頸癌篩檢,1993年,再次和台大共同研究澎湖的慢性病。
他發現,許多人得病,卻不自知,甚至不願意就醫,這才了解篩檢的重要性。
於是,何錫章又去念台大公共衛生研究所,學習預防保健。他表示,疾病在體內潛伏多年,未必有徵兆,癌症就是如此,因此,他很贊同國健署的癌症篩檢計畫,總是主動通知病人多多利用,也因為醫病互信,約莫九成都會聽話,乖乖照做。
這樣的信任可說是醫病關係最可貴的基礎,何錫章如何贏得病人信賴?
「我願意傾聽病情,」他認為,即使醫療儀器再進步,仍然無法全然找到病因,不是頭痛、胸痛,就要照電腦斷層,反倒是病人的陳述,藏著許多線索,仔細聆聽,可以發現疾病癥結。
雖然如此,不是人人都有醫療知識,病情描述未必正確,醫師還必須有能力分辨。
診療用藥嚴謹 仿照大醫院
有一次,一名平常游泳2000公尺都不必休息的70歲男性,因胸悶找何錫章檢查。雖然心電圖看起來病兆不明顯,他聽了病人陳述卻不敢大意,懷疑是心臟病,便轉診到台灣,進一步檢查發現果然是冠狀動脈心臟病。
又有一次,一位太太帶著先生前來,她說先生的頭部有外傷,個性突然從溫順變得十分暴躁。何錫章為病人看了看,沒有發現傷口,聆聽病人陳述,推測外傷造成顱內出血,血塊壓迫大腦裡的前額葉,以致脾氣驟變,需要開刀治療。
還有一名肝炎病人,告訴何錫章腹部不適,經由超音波檢查,他發現總膽管變粗,懷疑胰臟異常,轉診台大,證實判斷正確。
何錫章說,當發現重大疾病,病人會回頭感謝,自己也有成就感,而這也符合他設立診所的目的──小醫院看小病、大醫院看大病。如同接力賽,他解決小毛病,把大疾病交棒給大醫院,可以節省健保資源。
他認為,對病人再三聞問,可以找到病因的蛛絲馬跡,尤其是初診病人,必須詳細檢查全身,除了記錄疾病史,也要觀察外表,從眼、耳、頭、頸、皮膚到腳,看看是否浮腫、異常。
這樣的檢查,健保沒有給付,卻需要醫師付出時間,因此,何錫章看初診病人,最少要花上20分鐘。
「我先生胃脹,找何醫師檢查一次,就找到原因,」李太太說,她自己患有高血壓,因為何錫章看診詳細,找他治療多年。過去是高雄長庚醫院護理督導的醫師娘蔣佩玉,也教她用飲食、藥物控制血壓。
何錫章用藥小心謹慎,每當藥師把藥裝進藥袋,他都再次檢查,避免錯誤,「這是仿照教學醫院的作法,」他說。
澎湖因為有了這樣一位細心的醫師,可望逐漸拉近和台灣的醫療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