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減碳,建築要負更大責任

創新講談

劉育東
user

劉育東

2016-01-27

瀏覽數 10,400+

減碳,建築要負更大責任
 

本文出自 2016 / 2月號雜誌 跟上十三五錢潮

CNN跨年時選出2016全球9大城市新地標,台北市「陶朱隱園」高層住宅,與幾位普立茲克大師設計的阿布達比博物館、新羅浮宮、紐約911地鐵站、倫敦泰德當代美術館、深圳世界第四高的金融大樓等作品,象徵建築在未來城市中9種新定義。

21世紀數位科技的發達,這9座建築都有令人驚豔的外觀,讓我驚訝的是,CNN記者們同時關切21世紀另一項不可被忽略的課題——減碳。這些即將完工的設計,不約而同在前衛造型中,精巧注入「綠建築」的永續原則,儘量使建築物「節能」而「減碳」。

兩岸例子更可貴,深圳100層的金融大樓,沒在表面上追逐如何超越「世界最高」,卻在摩天大樓中顧到如何「減碳」而成為黃金級綠建築。台北讓CNN一再強調的是業主深刻的生態理念,請來回歸環境的法國「生物建築師」,不去強化絕佳「無敵景觀」,卻在垂直量體上「種大樹」,模仿森林,一共種了356棵喬木和22,658棵灌木,不只消極「減碳」更積極「吸碳固碳」。

台北「森林建築」終獲CNN肯定

在台灣,私人的住宅建案中,竟能有如此意識的業主?他背後的想法是什麼?

由於巴黎峰會掀起的氣候關切,人類對工業文明以來破壞的地球環境開始有切膚之痛,對四個關鍵數字尤其有感:如果氣溫因暖化而超過工業革命前的1.5到2℃,地球將面臨浩劫。各國雖然都承諾並提出國家自定預期貢獻(INDC),但即使各國的減碳方案真能完全執行,承諾的總和仍將超過2.7℃,地球仍將浩劫。台灣雖然也配合制定INDC,但聯合國同時公布台灣每人每年的碳排量為11.3噸,竟然超過日本,也就是說,台灣人很有減碳意識、也真心承諾、但行動力很糟。

台北CNN建築新地標業主沈慶京先生告訴我,減碳,當然人人有責,建築其實要負更大責任,因人類早在工業革命前,為居住砍伐森林、創造建地。他六年前邀普立茲克獎得主札哈.哈蒂等三人來台競圖,除了為台北打造一座前衛的新地標,更獨排眾議堅持要以「恢復森林」為己任,不惜代價也要創造一座垂直於台北城市的「森林建築」。

我有許多土地開發業者朋友,大多不得不為市場而選古典或一般現代樣式,能企圖探討建築時代精神的寥寥無幾,能關照地球環境也貫徹到底的,則只剩沈先生一人。在台灣,這樣的理念不免孤寂,還好在全球,終能被CNN肯定。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