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真心愛台灣的人,都希望省籍問題能逐漸淡化,終而消失;但冷靜觀察當前台灣政經情勢,卻不得不令人憂慮,不同省籍族群間的懷疑猜忌,是造成去年政爭的重要因素之一。
存在?不存在?
由去年非主流派在國民黨臨中全會要求票選總統提名人選,到主流派勸退林洋港、放棄和蔣緯國搭檔競選總統,以至非主流派的新國民黨連線訴諸外省人的危機意識,提出「誰在出賣台灣人」,引發民進黨新潮流派的對抗,對立愈演愈烈。
回顧此一議題,立法委員郁慕明否認非主流派存有省籍情結,他說,他們當時要求票選,爭的是理念,希望國民黨加速民主化,建立好的形象,他說:「事實上,台灣經過四十年,在社會各層面上,省籍問題已不成問題,我們何苦去挑動?」但集思會卻咬定這是「外省籍既得利益階級」,向本省籍的李登輝總統挑戰,才引發省籍之爭。
立法院長梁肅戎則是一位較不避諱省籍情結的人。他曾多次公開承認,省籍問題的確存在。他認為,民進黨不斷在立法院羞辱老委員及僑選委員,表面上是爭取國會全面改選,實質卻是排擠非台灣人。他們主張台獨,目的也是排擠外省人及海外華僑。而集思會與民進黨立場一致,可見省籍問題的確存在。
集思會亦不諱言省籍問題的存在,立法委員林鈺祥直截了當地說:「誰說沒有省籍問題,那是騙人的。」他認為,當時集思會支持台灣人總統李登輝,而新國民黨連線支持李煥,當然會對上。林鈺祥也承認,集思會現在支持郝柏村院長,那是因為李總統支持他。
敏感問題不敢碰觸
民進黨的思考模式則早已鎖定;總統與閣揆的一切互動關係,都與他們不同的省籍有關。他們並認為,在外省籍行政院長主掌國家資源分配的情況下,社會公益會遭扭曲。
因而,他們質疑,文化建設委員會補助郭小莊的雅音小集,卻未補助楊麗花的歌仔戲,是否有省籍歧視?他們也認為,政府照顧以外省族群為主的退休軍公教人員相當優渥;照顧以本省族群為主的貧民,卻相當不足,也是省籍歧視。類似話題,在立法院預算審查會場,俯拾皆是。加上近來的華隆案件、長榮事件,隱隱然透露省籍問題已捲進了經濟層面,複雜而釐不清楚,敏感得使人不敢碰觸。
不過,從宏觀角度探討省籍問題,卻呈現不同的面貌:
.經過四十年的共同生活,本省人與外省人已大幅度融合,在人際互動及社會距離的測度上,省籍因素的影響已減退。無論交友、擇偶或鄰居交往、求職取才,不同省籍族群的障礙逐漸降低。尤其具有意義的是,去年政爭前後,省籍問題的紛爭雖造成社會動盪,但省籍融合的進展並未倒退。
.依據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進行的四次「社會變遷基本調查」及「社會意向調查」,省籍背景對經濟與社會生活態度並無影響。在政治態度與行為上,雖然省籍背景會產生差異,但這種差異近兩年日漸縮小。
.過去四十年來,省籍差異的確影響政治資源的分配,外省人居優勢地位,李登輝總統主導政局後,政治資源分配逐漸合理化,年底資深中央民代全面退職後,公平可期。
.企業界的省籍分配也算合理。依據中研院社科所副研究員林忠正的調查,前十大民營企業中,遠東、裕隆、華隆及華塑四大集團掌握於外省人手中。前一百大民營企業的核心人物,本省籍和外省籍的比例是八三:一七,而三十年前這個比例是六七:三三。
根據最近做的一項調查顯示,台灣十大富豪家族中,本省籍占八家,外省籍占二家,反映企業領袖的省籍比例逐漸接近總人口的省籍比,三月底中國時報一篇專文也指出,各族群的教育程度、行業分布、經濟身分和家庭收入的差距都逐漸縮小,而且愈年輕,差距愈小。
內在情緒因素
在這樣的政經背景下,省籍問題應不致釀成社會的不穩。那麼,省籍問題為什麼會成為政治動員的工具,而造成社會不安呢?
第一:省籍情結是內在的情緒因素,最容易被煽動運用。集思會的林鈺祥明言,沒有比省籍情結更好用的工具,很多人也的確利用省籍情結,號召了台灣人支持李登輝總統,包括民進黨在內,都團結在「台灣人」大旗下。
立法院長梁肅戎也有效運用了外省人的危機感,凝聚一些力量,爭取「非台灣人的政治資源(包括外省人及僑選中央民代)」。日前國民黨憲改方案擴大了僑選名額比例,並增設僑選監委,就是他們努力的成果。
第二:省籍族群間長期累積了政治恩怨,一旦反彈,格外強烈。由二二八開始,本省人就心懷怨尤,四十年政治資源分配有差距,美麗島事件又憑添新怨,終於等到政治結構鬆動,反彈難免強烈。如果缺乏歷史眼光,部分外省籍民代會覺得「太過分了」,因而也產生反彈,並流於情緒對抗,才釀成較嚴重的省籍對立。
做真正的少數
第三:統獨立場涇渭分明。有大陸經驗的人總期望有一天國家統一,本省籍及部分較務實的外省第二代,則希望維持現狀,部分人士更主張脫離大陸而獨立。立場不同的人相互懷疑,獨派懷疑統派都是施琅,會出賣台灣;統派則害怕「台獨」會使外省人走投無路,雙方拚命爭取政治力量,維護自己的政策。
李登輝總統就任一年來,積極推動憲政改革,試圖架構一個充分民主化的政治體系,此外並成立國家統一委員會,主導大陸政策;「國家統一綱領」也建立了大陸政策的基準,有助於統獨爭論的緩和,省籍情結引爆政爭的燃點已降低。
李總統極為倚重的總統府副秘書長邱進益雖然是外省人,卻認為外省人應拋棄殘餘的「多數意識」。他強調政治民主化後,外省人在人口結構上既居於少數,就必須適應做真正的少數。何況社會上省籍意識已淡化,想用省籍觀念運作政治,恐怕愈來愈難了。
另一方面,把省籍與統獨直接畫上等號,用極端的二分法歸類,也是一種危險而不公平的作法。退居幕後的前國民黨組織工作會主任宋時選說了意味深長的一句話:「危機感只會加重危機,」頗值得朝野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