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陽暖暖,過溝輕倚在嘉南平原上。
李英三醫師夫妻倆在晨曦中忙碌著,清晨過七點,崇德診所病人漸漸多起來。
「歐吉桑,那裡不爽快?」。老先生指指脖子,嘴裡咕嚷著自己的不適,李醫師迎向前去,相偕走入診療室。在這裡,醫生和病人不太像在看病,倒像是厝邊隔壁在閒話家常。
幾個老太太踱進診所,如走自家廚房一樣自在,她們得的是慢性糖尿病,每天早晨定時來,逕走向裡間去,由學護理出身的「先生娘」替她們注射胰島素。
「先生娘」李太太多半待在診療室隔間的配藥室裡,手腳俐落地從大大小小藥罐裡掏出藥丸,隔著圓形窗口向病人解釋用藥,得空時還得到一樓的診所和二、三樓的住家間穿梭,看望一下已經放寒假的兩兒兩女。
鄉下人早起看病
剛送走一個因打針而嚎陶大哭的小男孩,時針指向八點,夫妻倆逮個空檔進裡屋吃早餐,病人來來去去間,早晨的光陰似乎過得特別快。
「鄉下人起得早嘛,上工前就先來看病,看好了再去田裡。」四十出頭、笑起來猶有少年郎憨厚摘拱的李醫師解釋著。
以務農及養殖漁業為主要生計的過溝,離嘉義市區約一小時車程,這裡的一千戶人家由於人口外流多,大半只剩下老人帶小孩,一有事自然就容易緊張,趕緊找畢業自中山醫專、經營鎮上唯一具規模診所的李英三了。
「他回來很好,否則攏沒醫生。也有啦,但沒牌的,誰敢看。」彭老先生帶太太來看病,叨唸稱讚起這個和自己孫子同窗的李醫生。「看習慣了比較好,不必這家看一看,那家看一看,究竟怎麼樣也不知道。」
儘管崇德診所才正式開業兩年,但李英三在布袋衛生所上班時,晚上就已在家問診,十多年下來,對患者的熟悉親和令鄉親十分窩心。櫃檯邊等候拿藥的婦人正和李醫師攀談起她婆婆,雖然今天是她來看病,但醫生猶不忘叮嚀:「你婆婆心臟病的藥有沒有按時吃?」
小貨車的煞車聲吸引了診所內所有人的注意力,李醫師拾起黑厚的出診箱,去探視貨車主人邱先生臥病在床的八十七歲老父。
貨車穿過漁塭、穿過田野、穿過市場鬧街,十分鐘後停在一所三合院前 李醫師當先跨入病人臥榻,檢視老人略顯浮腫的雙腳,是心臟衰竭引起的後遺症,他一邊探問,一邊向聚攏過來的家屬解釋。
趁著醫生還在,一個中年婦人掀起衣服說肚子痛還沒好,李英三問她藥怎麼吃,「呷飽了吃。」「不行,要空腹吃。」鄉下婦人不好意思的傻笑起來,原來藥都白吃了,認命的由醫生在臀部補上一針,再聽醫生說明腸胃對藥的反應。
願意出診的醫生已經少見。還好多是過溝鄰近地方,即使離開診所一下也無妨,不過李英三也有他的堅持:「老人家不能走動,我就來看他。如果是一般人還能行動的,我就請他自己來。」
太陽高照。和早晨的繁忙相比,午後的崇德診所顯得靜蘊寂寥許多。
平靜單純的生活
「這裡就是平靜、單純,」李太太總是說。幾年下來,患者的病況大致都能掌握,比較嚴重的就介紹轉診到嘉義、高雄,甚至台北的大醫院。
儘管他們是鄉里備受矚目的醫生家庭,但「我們沒有被勒索過,」夫妻倆有點慶幸、也有點欣慰地說,因為大家都熟悉嘛,X乎每個人做什麼,診所都清楚。
鄉間歲月長。「除了病人的事之外,我覺得好像和外面的世界脫節了。」不穿醫師服的李英三看起來和一般農家子弟並無不同。做的是懸壺濟世,過的卻近乎遺世獨立。
過溝缺娛樂、少刺激,幾乎二十四小時看病的日子,除了前廳大電視播放的新聞,及診療室裡一台等待增看勞保後啟用的電腦,整個崇德診所有時真像靜止在一九八0年。
拿起車鑰匙,李醫師夫婦決定今晚到布袋的海鮮飯店打打牙祭,添加點新鮮滋味。然後繼續應診,雖說門診時間到十點,但隨時都有可能找醫生的鄉親,還是經常會在十一、二點,甚至三更半夜來敲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