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沒有一個時候,台灣的企業像現在一樣樂於攜手研究發展(R&D)。
去年年中,由四十六家廠商和研究單位組成的筆記型電腦共同開發聯盟,今年三月結案,參與的廠商已各自尋求買主。第二代筆記型電腦專案隨即開鑼,有了第一代的示範,想加入第二代的廠商多達兩百家。
也在去年成立的三個液晶顯示器(LCD)大型策略聯盟,最近又醞釀重組新聯盟。工研院、資訊工業策進會、國家科學委員會正向業界廣發英雄帖。
傳統產業裡,也傳出業界合作從事R&D的消息。
外銷遭挫、東南亞及大陸投資受創的「過氣」霸主製鞋業,從去年下半年開始籌畫「鞋類設計暨技術研究中心」,預計今年七月成立,「鞋技中心」目標是五年後創造超過四十億美元的外銷總值。
去年九月設立的「車輛研究測試中心」,目前預備動用三十四億元,也是為了打通外銷關節。
精密機械、石材、製藥、自行車、特用化學業……,最近的共同話題,就是催生一個「聯合研究開發中心」。
如此迫切的研究開發是因為存亡的壓力。科技產業面對的是技術瓶頸,傳統產業面對的是更大的存續關頭,總體的表現是成長減緩。「世界面臨的是不景氣,我們的問題卻是衰退。」曾經主管全國經濟事務的國策顧問趙耀東痛陳。
錢好賺沒壓力
就在幾年前,沒有人注意這股壓力。「以前,錢太好賺了,」一位業者說。過去台灣產業快速成長,主要原因之一是傳統產品技術取得容易,產業所需的加工技術多以引進外國技術為主。產品好賣、生存容易,企業沒有強烈的研究動機。 加上一些先天的限制:台灣由農業經初、高級加工業至今,不過四十多年,累積的經驗與基礎相當薄弱;另外,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經濟,企業規模小,也不易籌設研究發展單位。
與自己比,從民國六十九年國科會開始統計,研發經費占國民生產毛額的比例才從0.七一%,慢慢爬升到七十七年的一.二二%。與先進國家比較,我國研究發展的投入,更呈相對落後(見表)。
為了彌補這個差距,政府曾經採行一些對策,有些成效不彰,有些則演變成今日的問題。
民國七十三年,經濟部研擬了一套「生產事業強制提列研究發展費用制度」,希望企業每年提撥一定比例經費進行研發;如果不提,就由政府徵收成立基金會。這個辦法與業界討價還價一年多,才在降低提列比例、放寬R&D認定標準後開始施行。
到現在,「這筆基金可以說一毛錢也沒有,」目前還是基金會管理委員會成員的經濟部科技顧問室主任施顏祥說。最近,經濟部正委託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馬凱,研究怎麼樣把這些相關辦法廢除。
政府正調整步子
以往政府的一個想法是:民間不做,政府做。於是像中央研究院、中山科學院、工研院、資策會、生物技術發展中心、中國生產力中心等二十餘個財團法人研究機構,承攬了政府絕大部分的專案計畫。一些從事和企業關係較密切的「應用研究」(根據國科會科技統計名詞定義:研究結果是一種新方法或新用途的發明,或以某一特定之實用目標為主要導向)的單位如工研院,也實際負起將研究成果移轉民間的任務。
雖然多年來將成果移轉民間的例子甚多,卻很少取得業界的認同,「他們做的多是實驗室理論的驗證,民間即使follow下去,加以修改,往往還是不能成為商品。」曾經數次與研究單位合作的東元電機總經理謝天下說。
結果,政府投入的研究經費,比例已超越民營企業總合(平均約六比四),民間落實的效果卻有限。
面對資源過度集中政府、政府與民間隔閡的亂象,政府正在調整步子。
「獎勵投資條例」在去年年底廢除,「產業升級條例」出爐,元月召開第四次全國科技會議,政府似乎已經找出新的政策方向。
以往對於提升產業R&D能力,政府胡蘿蔔(誘因)給得不夠,還加了一條鞭子(罰則);現在政府要給更多的胡蘿蔔,鞭子則收起來,因為產業環境是更大的鞭策力量。
國科會主委夏漢民,在二月底的執政黨中常會上,甚至作了這樣的樂觀預測:到民國八十五年底,民間研發經費占全國總研發經費的比重,將從目前的四三.二%,擴張到六0%以上;製造業投入的研發經費占總營業額的比重,也將從目前的0.七七%提升到二.二%以上。
經濟部準備兵分兩路,一是提供經費,一是釋放各種科技專案計畫。鼓勵企業與企業、企業與政府R&D資源整合。
對企業而言,這兩項措施確有吸引力。曾經在筆記型電腦聯合開發初期抱著疑慮態度的普騰電子,觀望兩個月後加入,後來更負責該聯盟的推廣活動。
「當初我們抱著結交朋友、相互觀摩、貢獻己長三個宗旨參加,結果我們都作到了。」普騰研展部經理邱顯德說。案子結束,普騰果然找到伙伴,建立繼續合作的默契。
「這是破天荒的經驗!」在其間扮演組織整合角色的電工器材公會業務主任陳文義說,筆記型電腦開發案已成了示範案例。
聯合開發案中,政府不出一塊錢,經費純由民間負擔。這種方式在傳統產業中卻做不到。「消費性電子產品量大、市場變化快、廠商多,傳統工業就沒辦法那麼靈活。」台灣區機器公會副總幹事王正青說。
合作又競爭
針對這些,政府用相對基金來鼓勵業者共同研究。民間一些早已在做R&D的領導廠商如精密機械業的遠東機械、台灣麗偉、台中精機等;製藥界的永信、高生、生達、信東等,對此也興致勃勃。
「合作又競爭,是一種平衡,也是未來必走的路。」任職經濟部科技顧問室的施顏祥說。
「合作也是所有方法中最因難的,何況是鬆散的合作。」經濟學者馬凱卻耽心。
以聯合開發來說,是希望產品的行銷、製造在R&D的初期就加入,拉近三者的距離。這是R&D必然的趨勢,許多企業內部也在朝此方向走。「早期彼此的對立超過合作,現在不同了,」以研發「立國」的台揚科技公司明顯感覺這種變化,董事長王華燕說:「三者之間需要平衡。」
東元電機也早在三年前,就把研發單位「下降」到各事業部,與產銷單位更接近,直接面對市場。總經理謝天下更建議,由數家廠商聯合提出開發計畫,政府和廠商各出一半經費,成果則由廠商分享,「商品化的項目給廠家做,研究機構做基礎研究。」謝天下說。
故事何時進入高潮
傳統工業的合作則更困難,許多業者質疑,要大廠出錢比較容易,基於「出錢才可享成果」的原則,目前連生存都困難的小廠,那有機會享受研究成果?
此外,研究中心的定位更易與現存的研究單位混淆,譬如製藥界希望將來的研究中心能朝原料藥方面發展,工業局卻希望把重點放在下游製劑的研究。
再往上一層推,企業、研究單位、政府各該扮演什麼角色?工研院副院長史欽泰表示:「政府也希望只做基礎研究工作。」研究單位勢必朝更高深的研究方向走。在組織上,既有的研究單位與即將陸續出現的財團法人研發中心,加上經濟部又將推動的區域性研發專區,整個R&D網絡如何做最適當的配套、聯繫,使它發揮功能,而不致互相抵消資源。也考驗政府的決策能力。
嵐德科技總經理丁錫鏞指出:「政府應該釐清,什麼領域適合介入,什麼領域不適合。」甚至應該清楚:台灣在世界經濟舞台究竟要扮演什麼角色?
生產通訊產品的美國電報電話公司(AT&T)、德國西門子(Siemens)、法國歐科電信(Alcatel)、瑞典易利信(Ericsson)等外商,已逐漸把台灣視為亞太地區的研發重鎮之一。顯示台灣做R&D的基礎並不差,「基礎人才很充裕,」國科會企畫考核處處長馬難先就指出。
但是,由於對外資訊缺乏,「在台灣,做研究的人是很寂寞的。」才從美國回來一年多的台揚科技研發部總工程師胡祺平說。
然而,「業者不做研發,就沒有明天。」台揚王華燕說。
只有業者主動投入,創造整體的研究風氣,合縱、連橫的故事才算進入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