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一位朋友打電話來說,那些天我「很出鋒頭」,因為6月8日我在聯合報上發表國民黨應否徵召立法院長王金平競選總統一文,電視談話節目已多次提到我,重點是:此人是「深藍」,此人是「洪秀柱競選顧問」。
我的文章既然是討論公共議題,則我的意見自然也應接受公評。但有兩點要說明:
第一、深藍問題:在台灣的政治語意上,藍是國民黨,綠是民進黨。深藍就是「非常的國民黨」,或「國民黨的極右派」。
藍綠兩黨,各有其主義政綱,若黨員認同其主張,因而非常的、堅定的支持這個黨,有什麼不對嗎?所以,在我看,深藍或深綠只是政治光譜上的位置不同,不應是汙名化的字眼。
但是指筆者「深藍」,就有問題,因為我不是國民黨黨員。我曾是國民黨黨員,不是黨員已近30年了,不知是否還有資格站在藍營行列裡?再者,我有些論述,不僅不藍,恐怕還為藍營所不喜。
遠在1993年2月,我就寫過〈請外省政治人物全數退出政壇〉(《遠見雜誌》第80期)。我說:「政爭模糊了制度的缺陷,省籍情結遮掩了大眾對問題的注意和認知;若是外省政治人物全數退出政壇,將可把問題的癥結清楚地呈現出來,從而謀求解決。這不僅對台灣籍同胞好,也對外省人好。」到了2001年1月,我再寫〈請外省人退出政壇〉(《遠見雜誌》第163期),重申前議。我指出,很多事一旦涉及到政治,省籍問題就跟著發酵。其中原因,誰也無法說清楚,只有迴避。而最好的迴避方法,就是在「多數統治」的原則下,少數的外省人退出政壇,讓本省人士把台灣治理好,大家都可跟著過平安幸福的日子。
尤有進者,到了2014年,鑒於台灣政爭未戢,空轉如故,我主張〈請民進黨執政以救台灣〉(8月8日《聯合報》),建議讓民進黨全面執政,以全面負責。這樣,國家也許可以安定下來,認真從事建設。只有台灣身強力壯,才能應付來日困局。我這些論點,自為藍營所不樂見,綠營似乎也無反應,兩面不討好。
三面不討好
另外,我對大陸也說了一些話,如〈大陸現代化是統一條件〉〈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後果是,我的書不能在大陸出版。這是三面不討好了。
至於說我是洪秀柱女士的競選顧問,那是抬舉我。我不僅不是,且直到今天,從未見過她。不久前看到她公布國政顧問團名單,濟濟多士,俱一時之選,個人若能附於驥尾,自屬光榮。但這樣的高攀,何敢想望?
再者,我那篇涉及王金平院長的小文,只討論國民黨徵召王院長的得失,並無一字要支持洪副院長,兩者邏輯關係十分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