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為何漂泊
我是一個當年的「阿山」,今天的「台胞」,從二十郎噹離大陸,到今天半截身體埋在台灣土地裡,看了「遠見」這一期(按:中國人大遷移),勾起我這一輩人五味雜陳的感慨。
想當年,就如同亞弦先生一樣,我對老父的殷殷話別不耐煩,總以為「最多三年就回來啦!」沒想到直至兩年前才回到故鄉,父親也只剩了一坏黃土,弟弟激動的交給我一只水晶圖章,那是文革抄家後,父親唯一藏下來的東西。臨別,家鄉「台胞接待站」的人來歡送我回台灣,剎那間,我真的搞不清自已是「歸人」還是「過客」。
像我這一代的中國人,可以說是大時代下的悲劇產物,不能回去的時候思鄉心切,回去之後又失望得待不下去;幾位老朋友聊起,總是不勝唏噓。
如今我的兒女分別在澳洲、美國置產安家,形成另一種中國人的遷移,為什麼中國人就沒有機會在一塊真正屬於自己的、平安的土地上扎根呢?
四十多年的流離,已經磨滅了我們這一代的青春歲月,不管將來政治上兩岸關係如何,我想中國人最渴望的是一個子子孫孫能安身立命的地方。當今主政者,無論是本省籍、外省籍,都應建立這種共識。
高雄 劉守仁
將黨營事業收歸國有
高希均社長在五十四期「民意代表不能忘本」及五十六期「白吃午餐」提及當今的不良政風。我認為造成當今不良政風的一大原因是所謂的「黨營事業」。「黨營事業」有巨額的利益可以支援黨員競選;當選的黨員為了下次的競選經費就必須服從黨的指揮,透過法案和政策創造「黨營事業」的利潤。(學校、機關訂報時讓「黨營事業」獲利只是個極小的例子)。坦白說:擁有「黨營事業」的黨是當今最大金牛、最可怕的利益團體。
我主張把所有「黨營事業」收歸國有,消除這最大金牛。細察「黨營事業」的歷史就不難發現這些營利事業絕大部分直接或間接剝奪全民共有資源。為了校正從前的錯誤,也為了未來能有一個廉能的政府,我們應該把「黨營事業」收歸國有。
台北 陳宏
請注重啟發性教學
貴刊上(五十六)期中一文(二十一世紀兒童,二十世紀教科書)談到目前國中及國小課本的問題。作者認為現在使用之教本偏重於知識的灌輸,瑣碎的知識一大堆,尤其是生活與倫理課本,泛政治化之味道過濃,缺乏啟發性,不適合當教材。一語道破,頗有同感。
由於基礎教育普遍不夠扎實,時下一般大專生大都不求甚解,只求矇混過關;且不少學生平時不務正業,課餘時很少認真向學做研究,而是打牌、看電視及錄影帶,或者在校外開補習班、餐館等不一而足。人人急於賺錢、讀書反而成了副業,其原因何在?不外填鴨式功利主義之教育政策使然。
因此,挽救之道是教科書應做大幅度修改,注重啟發性而非灌輸式的教育,方能培養學生求學的興趣。
淡水 鄧鴻源